就在杨振着手调整金海镇各路人马的部署,忙着处理大军收复辽南诸城的各种善后事夷几乎同一时间,金海镇军队已经拿下辽阳城并且斩首了孔有德的消息也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速传到了关注辽南战事的各个地方。
最关心辽南战局进展的,当然是金海镇大后方的各路人马了。
虽然,在关心辽南战场形势的各方力量之中,他们是对杨振和杨振率领的前线军队最有信心的了,但是正如老话的,无欲则刚,关心则乱,越是关心前线的胜负,就越是对前线的战局变化提心吊胆。
虽然这几年来,杨振很少打败仗,但是身在后方的金海伯夫人和几个如夫人,以及掌管总镇府协理营务处的张得贵、掌管金州造船厂等造船事务的襄平伯沈志祥,还是非常担心前线传来失利甚至是失败的消息。
自从杨振从盖州誓师北上的消息被送到大后方之后,后方这些与杨振的未来已经绑定在一起的,以及更多利益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各方力量,全都暂时放下了不同派系山头相互之间的各种明争暗斗。
金海镇大后方的弹药生产、物资转运、战船建造、移民垦荒等各项事业,不仅一切运转正常,而且各个利益攸关方的办事效率,也变得更高了。
各方都有了一种同舟共济,共度时艰的觉悟。
当然了,也有不少人白吃不好饭,夜里睡不好觉,北方没有消息的时候老是提心吊胆,可一旦传来了一点消息,就又心惊肉跳。
比如金海伯夫人仇氏,每日里除了在一批总镇府护卫陪同下前往被装厂督促军服、被装等物资生产的时候能够暂时摆脱对于前线战事的焦虑之外,其他时间几乎全都在惦记着杨振在前线的战局。
多亏了有二夫人戚氏、四夫人陈氏仍然留在盖州城内,可以时不时地写信向她报告一些她们在盖州得知的消息,略略缓解了她的一些焦虑。
否则,她怕是早已忍不住要启程前往北方去了。
杨振率领征东右翼军和金海镇其他几路军队收复辽阳城的消息传来,整个大后方最高心人应该是非她莫属了。
在大捷的消息和孔氏父子的人头被送到旅顺口的当,金海伯夫人仇氏亲自拿出了这些年积攒的体己银子,不仅重奖了前来送信的人马,而且重奖了金海伯府、协理营务处、督办船政处以及弹药厂、被装厂、造船厂的大批有功人员。
这帮人没有战功,但并非没有功劳。
杨振一贯重视军需辎重、重视大后方建设的观念,自然也影响到了金海伯夫人仇氏。
在她看来,能够在战时维持后方各项事业正常运转,且不耽误往前线输送军需,也是很大的功劳。
尤其是当她听,飞行队在收复辽阳之战中立了大功的时候,更是有了一种深深的参与感与自豪福
所以,她对于被装厂有功人员的奖励,更是高于留守金海南路的其他各方有功人员。
当然,大捷消息传来之后,金海镇大后方一片欢腾。
不过,在各种欢欣鼓舞的背后,其实也存在着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差别。
更早一步得到大捷消息的沈志祥,还专门回了旅顺口一趟,亲自与张得贵见面谈了一些关乎金海镇未来的事情。
一方面,这一次,杨振亲率金海镇军队誓师北上,与清虏和硕英亲王阿济格统领的数万清虏大军正面对决,历经连番大战,并取得最终胜利,与以往大为不同。
以往,杨振虽也取得过很多次重大胜利,但是多数时候都是靠着出奇兵,出奇制胜。
要么就是依托有利地形打伏击,要么就凭借坚固的城防工事进行防守反击,今日吃一点,明日吃一点,通过积胜为大胜。
几乎很少有像这一次这样,面对如此规模的敌人,并且在没有坚固的城池或者明显有利的地形可以作为凭借的情况之下,愣是在野外作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可以是前所未有的一场胜利。
在内行人看来,这场胜利意义重大,因为它意味着杨振麾下的实力,包括征东军和金海、登莱二镇各路人马在内的整体实力,已经在事实上超过了所谓的“大清国”。
当然,在这一次战事之中,所谓的大清国,其实并未赌上全部实力。
可是杨振麾下的征东军和金海、登莱二镇,也没有拿出全部的实力。
这一点,沈志祥等人看的还是很清楚的。
另一方面,辽阳城本身的地位非常重要,至少比金州、复州、盖州、海州四卫的地位高多了,所以收复辽阳城具有非同一般的标志性意义。
对于金海镇的主力来,收复辽阳城后,在它的前面,就只剩下一座坚城了,那就是盛京城。
然而盛京城要不要收复,特别是什么时候收复以及怎样收复,事关重大,不仅直接关乎整个金海镇的未来,甚至直接关乎杨振本人及其身后整个利益集团的未来。
至少在襄平伯沈志祥这样的人看来,杨振收复辽阳城后何去何从相当关键,必须异常慎重,方方面面都准备好了才校
一旦盲目蛮干,就有可能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
要么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被别人摘了果子,最后白辛苦一场,落个“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结果。
有关这些问题,对京师朝堂的忠诚度十分有限同时又阅历丰富的襄平伯沈志祥,有许多想法要跟杨振沟通。
但是他又知道,其自身的分量在杨振的面前略微有些不够,他的建议杨振未必会听。
所以,当杨振收复辽阳城的消息传回来后,沈志祥左思右想了两,最终还是回了一趟旅顺口,决定先服对杨振更有影响力的张得贵。
无独有偶,当杨振亲率大军收复辽阳城并斩首孔有德的消息传到登州府后,登州府官员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上上下下无不感叹道好还。
府城内外大批士民百姓争相前往城门口,观看被杨振下令传首于登莱二府城的孔氏父子首级。
从杨振受命兼领登莱镇防务至今,已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但他实际上为登莱镇所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多,他本人也很少过海南下到登州府来。
所以,登莱地区百姓,哪怕是间接受其影响并不的登州府百姓,对于一海之隔的那个传中一直统率军队奋战于清虏敌后的金海伯杨振,大多数人几乎是无感的。
以至于杨振在登莱地区的声望,不仅远远比不上登州府知府袁枢,而且比起“登莱西路”总兵府总兵吴朝佐以及名头越来越响的“活菩萨”吴有性,都大有不如。
除了杨振下令敞开接收云集登莱地区的关内难民这一点,令登莱二府的许多有识之士肃然起敬之外,其他方面的确是有点“乏善可陈”。
一来,登莱寻常百姓并不关心与他们一海之隔的北方会打成什么样子,对他们许多人来,反正隔着海,清虏也打不过来,金海镇打成什么样都是朝廷的事情,跟他们没什么关系。
二者,这些年登莱地区官面上来来往往的巡抚、总兵、大将多了去了,何况杨振这个兼领登莱镇防务的金海镇总兵呢,其人都不在登莱,跟他们就更没有什么关系了。
所以,除了官面上的人物以及民间一些有识之士之外,登莱二府民间百姓很少有人在意杨振是谁,他在干吗,他做的事情跟他们登莱的百姓有什么关系。
但是,孔有德父子的首级被高悬在登州府南门上,被一批批闻风而来的老百姓亲眼目睹了之后,杨振的大名,很快就随着孔有德被斩首的消息传遍燎州府、莱州府的街头巷尾。
登莱地区民间的老百姓,或许之前不知道杨振是谁,但是他们却鲜少有人不知道孔有德是谁。
孔有德祸乱登莱的时候抢掠如火、杀人如麻,不论是登莱士绅阶层,还是寻常商民百姓,有数不清的人家,在那场祸乱之中家道中落乃至家破人亡。
因此,登莱地区无论官绅士林之中,还是寻常百姓人家,有数不清的人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
现在,杨振在辽阳城之战职擒斩”孔有德父子,并传首登莱二府,可谓是为当年登莱二府罹难和被殃及的无数百姓报了他们自身报不聊大仇。
孔有德父子的首级被送到登州府后,所造成的轰动效应远远超过了杨振率军收复辽阳城本身,甚至有不少莱州的百姓闻讯等不及孔氏父子首级被送至莱州,不远百里前来观看确认。
而在从莱州府快马赶往登州府的人中,就有方光琛本人及其一队仆从。
早在二月底的时候,杨振任命的金海镇援剿副总兵刘万忠率领援剿人马,走海路抵达了淮安府北部沿海的海州城。
随后不久,朝廷诏令下达,刘万忠及其率领的金海镇援剿兵马被就地划入到登莱巡抚方一藻的麾下,其部所需粮饷军械也全由登莱巡抚方一藻自行筹措。
与此相应的是,方一藻麾下的所有人马与凤阳总督马士英麾下各部人马一样,都被归给了督师侯恂统一指挥,京师朝廷命令他们从速赶赴武昌作战,会剿湖广流贼。
并且限期南下,文武官员三月底前逾期不至者,依律治罪。
面对发狠的崇祯皇帝,以及在士林之中名声大振的督师侯恂,不论是方一藻还是马士英,都不敢等闲视之。
方一藻与侯恂关系尚可,他也曾在清流言官的圈子里混过。
但是马士英与侯恂的关系可就不咋地了。
当年马士英在宣府巡抚的任上因为被人揭发公款送礼而被治罪,现在又因“殉”朋友帮他走了周延儒的门子而被起复,清流言官们都看不起他。
他与侯恂不是一路人。
然而越不是一路人,这个时候就越是得心应对。
因为他们都知道,崇祯皇帝可能对武官没办法,但是杀其文官来,那可是从不留情。
至于方一藻,他也知道崇祯皇帝以前对他很失望,不是很看得上他,而他能坐稳登莱巡抚的位子,主要是因为他曾是杨振的“恩主”和上官,一直跟杨振的关系不错。
一旦再惹了崇祯皇帝不高兴,迁怒于他,到时候谁也保不住他。
所以,当朝廷的诏令下达之后,对于千里迢迢赶往湖广,赶往武昌作战,徐州一带与凤阳一带的各路武将叫苦不迭,但是方一藻、马士英等文官却不敢怠慢,早早的就启程出发了。
可是启程归启程,若是没有后续的粮草辎重跟上来,光是人去了是根本没用的。
喜欢大明新命记请大家收藏:(m.fhxs.com)大明新命记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