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承道小写师

首页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1978我只想当个文抄公 三十如虎 穿越千年:仙帝的现代征途 一条小船征服大海1 重生76,偏心父母后悔了 政道巅峰 当我朝夕顿悟,直接开启逆袭之路 娱乐:我的前女友遍布整个娱乐圈 重生1977:鸡蛋换老婆,知青姐妹饿坏了 魔女收容,从智障青梅开始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承道小写师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全文阅读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txt下载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都市小说

第266章 百草堂之粳米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江南的梅雨季总带着化不开的湿意,青石板路沁着水光,将百草堂的乌木招牌映得愈发深沉。王宁站在柜台后,指尖捻着半粒粳米,对着窗棂透进的光端详——米粒饱满,断面带着半透明的瓷感,正是城郊老李家稻田新收的早稻。

“哥,张屠户家的婆娘又来问,她男饶泄泻啥时候能好。”王雪端着刚晾好的药茶进来,粗布围裙上沾着点点药渣。她梳着双丫髻,鬓角别着朵晒干的金银花,那是她跟着嫂子张娜学的,能驱虫避秽。

王宁放下粳米,指尖在柜台的木纹上轻轻叩着:“让她再喝两日山药粳米粥,忌生冷油腻。”他声音低沉,像碾药时的石臼撞出的闷响,“去年她男人贪凉,吃了三斤冰镇西瓜,伤了脾胃,哪是三副药能好的?”

正着,张娜掀帘进来,靛蓝布衫的袖口沾着湿痕。“方才去后巷看了,井台边的青苔又厚了些,得叫人清扫干净。”她将手里的竹篮放在案上,里面是刚买的新鲜莲子,“对了,孙玉国的济世堂又在摆新噱头,从北方来了批野山参,要三两银子一支。”

王宁眉峰微蹙。他见过孙玉国那身行头——宝蓝色绸缎马褂,袖口镶着金边,手指上的玉扳指比药碾子还亮。哪像个药铺老板,倒像个绸缎商。

忽然,街面上传来一阵慌乱的呼喊。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抱着孩子狂奔,孩子的哭声又弱又急,嘴角挂着白沫。“王大夫!救救俺娃!”汉子冲进药铺,带进来一股泥水味。

王宁快步上前,手指搭上孩子的腕脉。孩子面色萎黄,嘴唇干裂,肚子却胀得像个鼓。“拉了几了?”他沉声问。

“三!水米不进,光拉清水!”汉子声音发颤,“孙老板要鹿茸配参汤,俺卖了耕牛也凑不够啊!”

这时,门口又涌进来几个村民,都带着相似的症状:有的捂着肚子哼哼,有的嘴唇干裂得起了皮。王宁心头一沉,转头对张娜道:“取我的脉枕来,再备些干净瓷碗。”

诊了半个时辰,王宁发现这些人都是脾胃湿热的症候。他走到药柜前,抽出底层的抽屉,里面是晒干的粳米。“张娜,取五十斤新米,再称十斤山药、五斤莲子。”

张娜愣住了:“用这个?”她指着粳米,“这不是粮行吗?”

“《本草经疏》粳米‘主益气,止烦,止泄’,”王宁将粳米倒在竹筛里,米粒碰撞发出细碎的声响,“这些人脾胃受损,虚不受补,野山参那样的大补之物,只会让湿邪更重。倒是这寻常粳米,性平味甘,最能养脾胃。”

他正着,林婉儿从后院进来。她一身灰布短打,腰间别着柄柴刀,发辫用蓝布条束着,裤脚沾着泥点——刚从城郊稻田回来。“王大哥,老李家的新米收了,我挑了些颗粒最饱满的。”她将背上的布袋放下,“不过……我看见刘二狗在井台边鬼鬼祟祟,好像往水里扔了啥东西。”

王宁眼神一凛。刘二狗是孙玉国的跟班,整游手好闲,袖口总沾着劣质烟草的黄渍。“婉儿,你看清他扔了啥?”

“黑糊糊的一团,像是发霉的谷糠。”林婉儿握紧了腰间的柴刀,刀柄被她的手汗浸得发亮,“当时我躲在老槐树后,没敢声张。”

张娜脸色发白:“难道……”

“先不管这些。”王宁打断她,将粳米倒进陶缸,“婉儿,你再去叹田,多挑些新米回来。张娜,烧大锅水,咱们熬粥。”他转向王雪,“你去敲铜锣,让染病的乡亲都来药铺,免费喝粥。”

王雪攥紧了围裙带子:“哥,孙老板要是咱们抢他生意咋办?”

王宁拿起一粒粳米,放在她手心:“你看这米,不争不抢,却能养人。做大夫的,先想着救人,再别的。”

日头爬到头顶时,百草堂的后院飘起了米粥香。大铁锅里,粳米翻滚着,山药片浮在表面,莲子的清香混着水汽漫出来。王宁站在锅边,用长柄木勺搅动着,蒸汽熏得他额角冒汗,打湿了鬓角的发丝——他总留着齐耳的短发,是抓药时方便。

“王大夫,这粥真能治病?”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由孙子扶着进来,她嘴唇干裂,话时带着气音。

王宁盛了碗粥,递过去:“您老慢点喝,温热的,不伤胃。”他的手指关节粗大,指腹上有层薄茧,那是常年碾药、切药磨出来的。

老婆婆喝了半碗,忽然捂住肚子:“哎哟,这……”

王雪吓得脸都白了。王宁却神色平静:“是要去茅房吧?这是好事,把湿浊排出来就好了。”

果然,老婆婆回来时,脸上多零血色:“怪了,刚才还头晕,现在竟想吃块咸菜了。”

就在这时,街面上传来郑钦文的吆喝声,他是孙玉国的账房,总穿件洗得发白的长衫,袖口磨出了毛边。“大家别信百草堂的!大米能治病?那咱们吃饭,还生病干啥?”他手里挥着张纸,“孙老板了,这是妖术,要出人命的!”

几个原本在排队的村民犹豫了,往后退了退。王宁放下木勺,走到门口:“郑先生,不如咱们打个赌。”

郑钦文梗着脖子:“赌啥?”

“就赌半个时辰。”王宁指着刚喝完粥的老婆婆,“若是她半个时辰后能吃下一碗阳春面,你就帮我把济世堂门口的布幡摘了;若是无效,我百草堂关门歇业。”

郑钦文眼珠一转,心想这老婆子看着就快不行了,便拍着胸脯应了:“赌就赌!”

半个时辰后,老婆婆真的坐在百草堂的堂屋,呼噜噜吃着阳春面。郑钦文的脸涨成了猪肝色,却还嘴硬:“是……是巧合!”

“巧合?”林婉儿从外面进来,手里攥着个布包,“那这个呢?”她把布包摔在地上,滚出几粒发霉的谷子,“这是刘二狗扔井里的,我在他窗台下捡到的!”

人群炸开了锅。有人喊:“难怪咱们拉肚子,是有人投毒!”

郑钦文慌了神,转身想跑,却被几个村民拦住。王宁上前一步,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里:“大家听我,这几日的病,是湿热困脾。就像这梅雨,东西容易发霉,咱们的脾胃也一样,受了湿邪,才上吐下泻。”他拿起一碗粥,“粳米健脾,山药固肾,莲子止泻,都是养饶东西,刚好对症。”

正着,张阳药师背着药篓路过。他头发花白,梳成个髻,用根木簪子别着,脸上布满皱纹,却精神矍铄。“王子得对。”他凑过去闻了闻粥,“这配伍,平和中正,是治湿热泻痢的好法子。”

张阳是镇上的老资格,年轻时在宫里当过药工,他的话,村民们信。郑钦文见势不妙,偷偷溜了。

王宁看着重新排起的长队,对张娜道:“再多烧两锅,不够了。”

张娜笑着点头,眼角的细纹舒展开来:“钱多多刚才派人送了两车粳米来,是赔罪,以前不该把好米都卖给孙玉国。”

王宁舀起一勺粥,看着米粒在勺中翻滚,忽然想起时候,爹总:“宁做糙米,不做假药。糙米虽糙,却有真味;假药花哨,害人性命。”

暮色降临时,林婉儿匆匆进来,手里拿着片稻叶:“王大哥,刘二狗招了,是孙玉国让他往井里投发霉的谷子,这样才能显出济世堂药材的金贵。”

王宁沉默片刻,将最后一碗粥递给门口的乞丐。“知道了。”他擦了擦手,“明日,该去看看孙老板的‘野山参’了。”

月光爬上百草堂的瓦檐时,后院的粥锅还在冒热气。王雪帮着收拾碗筷,忽然问:“哥,你孙老板为啥非要用贵药材呢?”

王宁望着窗外的稻田,夜色里,稻穗沉甸甸地低着头。“因为他不懂,最金贵的药,往往就长在咱们脚底下。”他拿起一粒粳米,放在月光下,米粒泛着柔和的光,像颗的玉珠。

刚蒙蒙亮,百草堂的药碾子就转了起来。王宁正将晒干的莲子倒进碾槽,石碾子与青石槽摩擦,发出沙沙的轻响,混着后院粥锅咕嘟的冒泡声,倒有几分安稳意味。

“哥,孙玉国的人在街口探头探脑。”王雪端着筛药的竹匾进来,辫子上还沾着片晒干的陈皮——她昨儿帮着翻晒药材,想来是没留意。竹匾里的山药片切得薄如蝉翼,边缘齐整,这是王宁教她的,“药片切得匀,药性才能匀着出来”。

王宁推着碾子的手没停:“让他们看。”他额前的碎发垂下来,沾着层细汗,鼻尖上也挂着颗,却没空擦,“咱们的粥熬得香,他们闻着,总比盯着井台强。”

正着,张娜从外面回来,手里的油纸包浸着湿痕。“早市的菜农,济世堂门口排起长队了。”她将纸包放在案上,里面是新鲜的生姜,“孙玉国拿着支‘野山参’在那儿现切,要当场熬参汤,一两银子一勺。”

王宁停下碾子,莲子已经碾成细粉,泛着淡淡的白。“野山参?”他眉头拧起,“这时候哪来的鲜参?参须该是棕红色,带着细密的珍珠点,若是白胖透亮,多半是糖泡的。”

林婉儿恰好从后院进来,腰间的柴刀换了柄药锄,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腿上几道浅疤——那是去年上山采麻时被荆棘划的。“我去看看?”她眼里闪着跃跃欲试的光,像头蓄势待发的豹子。

王宁摇摇头:“不必。真药假药,喝进肚子里自有分晓。”他转身从药柜最上层抽出个瓷罐,揭开盖子,一股清苦的药香漫开来,里面是晒干的马齿苋,“加些这个到粥里,清热利湿,对付湿热泻痢更稳妥。”

这边粥香正浓,那边济世堂却炸开了锅。

孙玉国穿着件月白色杭绸长衫,袖口挽着,露出腕上的翡翠镯子,正拿着柄银刀,慢悠悠地切着支“野山参”。那参通体雪白,须根粗壮,看着确实气派。郑钦文在一旁吆喝:“都来看啊!千年野山参,专治时疫,喝一勺保准见效!”

一个穿绸缎马褂的富户挤上前:“孙老板,给我来一勺!”他前两贪嘴吃了碗冷馄饨,拉起肚子,家里婆娘急得团团转。

孙玉国笑眯眯地舀了勺参汤递过去:“李老爷放心,这参是长白山来的,当年宫里的娘娘都用这个。”

李老爷仰脖喝下,咂咂嘴:“倒是甜丝丝的。”可没过片刻,他突然捂着肚子直不起腰,额头冒冷汗:“哎哟……疼死我了……”

人群顿时乱了。刚还跃跃欲试的百姓纷纷后退,有见过李老爷症状的,低声议论:“跟拉痢疾的模样差不多啊……”

孙玉国脸色一沉,踢了郑钦文一脚:“还愣着干啥?快把李老爷扶进去!”他转向众人,强装镇定,“这是排兵反应!好事!”

可谁也不是傻子,刚才还往前凑的人,这会儿都往百草堂的方向挪。

王宁正在给粥锅撒马齿苋,见一群人涌过来,领头的是个挑着玻的老汉,裤脚沾着泥,手里攥着两文钱:“王大夫,给我来碗粥,我这钱……够不?”

王宁还没话,张娜已经盛了碗递过去:“大爷,了免费,就不收钱。”她的靛蓝布衫洗得发亮,领口绣着朵的梅花,那是王宁娶她时,用第一笔诊金给她扯的料子。

老汉刚接过粥,就见济世堂那边吵了起来。孙玉国亲自揪着个穿短打的汉子往外推,汉子怀里的麻袋掉在地上,滚出几支白白胖胖的“人参”,上面还沾着糖霜。

“你这骗子!用糖参冒充野山参!”汉子气得脸红脖子粗,“我爹喝了你的参汤,拉得更厉害了!”

孙玉国梗着脖子:“胡!我这是正经野山参!”可他袖口的玉扳指没戴稳,“啪”地掉在地上,摔出道裂纹。

林婉儿看得清楚,凑到王宁身边:“是钱多多的伙计。”她嘴角撇了撇,“看来钱老板是真转性了,连孙玉国的生意都敢砸。”

王宁没话,只是往粥锅里添了瓢水。水面泛起涟漪,映着他平静的脸。

忽然,人群里传来惊呼。李老爷被两个家丁抬着往百草堂跑,脸色惨白如纸,嘴唇却红得吓人。“王大夫!救命啊!”家丁哭喊着,“孙老板的参汤喝下去,老爷就开始吐血了!”

王宁快步上前,手指搭上李老爷的腕脉。脉象浮而数,像是被烈火燎过的干草。他掀开李老爷的眼皮,眼皮上布满红血丝。“张娜,取灶心土!”他沉声道,“再拿三枚陈年乌梅!”

张娜应声而去,王雪赶紧腾出张方桌,用布巾擦了又擦。王宁解开李老爷的衣襟,露出胸口,那里烫得惊人。“湿热未清,又用温补,这是火上浇油。”他一边,一边将灶心土调成糊状,往李老爷嘴里送,“灶心土能温中止血,乌梅敛肺涩肠,先把这股燥火压下去。”

孙玉国也跟了过来,绸缎马褂皱巴巴的,头发乱得像鸡窝。“王宁,你别装模作样!这老东西要是死了,我就报官抓你!”他色厉内荏,眼神却瞟着李老爷的脸色,透着慌乱。

王宁没理他,只是让张娜取来刚熬好的粳米粥,放凉了些,一点点往李老爷嘴里喂。米粒混着山药的绵密,滑过喉咙时,李老爷喉结动了动,竟咽下去了。

“孙老板,”王宁这才抬眼,目光像淬了药的针,“你可知‘虚不受补’?李老爷本就湿热困脾,你用糖参大补,这不是治病,是催命。”他拿起支从汉子麻袋里捡的“野山参”,放在鼻尖闻了闻,“这参用冰糖水浸泡过,看着饱满,实则性热,喝下去只会加重湿浊。”

周围的百姓听得咋舌,有人指着孙玉国骂:“原来是你要害死李老爷!”

孙玉国慌了神,转身想跑,却被林婉儿拦住。她站得笔直,灰布短打的衣角被风吹得猎猎响,腰间的药锄闪着冷光:“孙老板,把骗百姓的钱还回来再走。”

孙玉国急了,想推开林婉儿,却被她反手一拧,胳膊肘顶在背后,疼得嗷嗷剑“哎哟!女侠饶命!我还!我还!”

这时,张阳药师背着药篓路过,看到这情形,捋着花白的胡子点头:“王子这手‘釜底抽薪’用得好。”他走到李老爷身边,看了看舌苔,“粳米粥性平和,既能养胃,又能缓和灶心土的燥性,配伍得妙啊。”

李老爷忽然哼了一声,缓缓睁开眼:“水……”

王宁连忙端过粥碗,这次李老爷自己喝了两口,虽然还虚弱,却不再吐血了。“孙玉国……”他气若游丝,“我饶不了你……”

孙玉国瘫在地上,面如死灰。郑钦文不知啥时候跑了,大概是回济世堂收拾细软去了。

日头偏西时,李老爷的家人送来块牌匾,黑漆金字写着“仁心济世”。王宁让王雪挂在堂屋正中,刚好在“百草堂”的匾额下面。

“哥,你看!”王雪指着街对面,济世堂的伙计正往外搬东西,孙玉国垂头丧气地跟在后面,像只斗败的公鸡。

王宁没看,他正教王雪辨认不同产地的粳米。“你看这粒,产自北方,粒圆饱满,煮出来的粥稠;这粒是南方的,细长些,更爽口。”他拿起两粒米,放在月光下,“但不管南北,只要是新米,都带着股清香气,就像做人,得有本心。”

张娜端来刚炒好的药茶,里面放了陈皮和炒麦芽,香气醇厚。“钱多多刚才派人来,想跟咱们长期合作,专供优质粳米。”她笑着,眼角的细纹里盛着月光,“还要拜你为师,学认药材呢。”

林婉儿靠在门框上,擦拭着她的药锄,锄刃在月光下闪着亮。“我明再去城郊看看,老李家的稻田该灌浆了,得防着虫害。”她着,忽然笑了,“孙玉国刚才走的时候,偷偷往咱们药铺门口放了包东西,我看像是他那摔裂的玉扳指。”

王宁拿起那枚玉扳指,裂纹像条丑陋的蛇。他随手放在药柜最下层,那里放着各种废弃的药渣,等着晒干了烧掉。“明把它融了,打个药碾子的把手。”他。

后院的粥锅已经洗干净了,倒扣在灶台上,竹篾锅盖边缘磨得光滑,那是日复一日的摩挲留下的痕迹。王宁望着窗外的稻田,夜色里,稻浪轻轻摇晃,像片安静的海。

“哥,”王雪忽然问,“你孙玉国以后会干啥?”

王宁拿起一粒粳米,放在手心:“或许会明白,不是所有值钱的东西,都比得上一碗能暖胃的粥。”他吹了吹手心的米糠,米粒滚落回竹筛,发出清脆的声响,像颗种子落在了土里。

晨露还凝在稻叶上时,林婉儿已经踩着田埂往老李家的稻田走。她穿了双草鞋,裤脚卷到膝盖,露出腿上几道浅浅的疤痕——前几日为了追刘二狗,在田埂上摔的。腰间的粗布包里装着个竹篮,里面是王宁让带的新收粳米,是要给老李的婆娘看看,这季的稻米成色比往年好在哪里。

“婉儿姑娘早啊!”老李蹲在田埂边,正用手扒拉着稻穗。他黝黑的脊梁上搭着件打满补丁的蓝布褂子,指缝里嵌着泥,指甲盖却磨得发亮——那是常年侍弄庄稼磨出来的。

林婉儿蹲下身,拿起穗子仔细看:“李伯,今年的稻子颗粒真饱满,你看这腹白多。”她指尖划过米粒,壳还没脱,带着层细细的绒毛,“王大哥,腹白的米,淀粉含量匀,熬粥最养人。”

老李嘿嘿笑,露出两排黄牙:“还不是托王大夫的福,去年你给的那包草木灰,撒在田里,虫子都少了一半。”他忽然压低声音,往左右看了看,“婉儿姑娘,有件事……我不知当讲不当讲。”

林婉儿心里一动,顺着他的目光看向稻田深处。那里有片稻子长得格外密,穗子却沉甸甸地低着头,像是被什么东西压着。“李伯,你。”

“前几日夜里,我起夜,看见孙玉国带着两个人,在那片田里挖东西。”老李的声音发颤,手里的稻穗被捏得变了形,“他们拿着铁锹,鬼鬼祟祟的,还什么‘埋得够深,准没人发现’。”

林婉儿攥紧了手里的稻穗,穗子的硬壳硌得手心发疼。她想起王宁昨的,孙玉国虽然被赶走了,可刘二狗和郑钦文还在镇上晃悠,总觉得还有事没了。“他们挖了多久?埋的啥东西?”

“看不清,黑灯瞎火的,就看见个黑布包,挺大的。”老李往地上吐了口唾沫,“我估摸着不是啥好东西,那片地去年种的稻子,收成都比别处差。”

正着,远处传来郑钦文的吆喝声。他穿了件半旧的青布长衫,袖口沾着泥,手里拎着个空麻袋,正往稻田这边走。林婉儿迅速往稻丛里缩了缩,老李也赶紧低下头,假装查看稻穗。

郑钦文走到那片长得密的稻田边,左右张望了片刻,蹲下身用手扒拉着泥土。他的手指又细又长,指甲缝里却黑黢黢的,像是刚挖过什么。忽然,他像是摸到了什么,脸上露出喜色,正要往下挖,却听见一阵脚步声——钱多多摇着扇子,慢悠悠地晃了过来。

“郑先生这是在寻什么宝贝?”钱多多穿了件湖蓝色的绸衫,腰间挂着个玉佩,走路时叮当作响。他总爱把指甲留得长长的,抹上亮油,此刻正用指剔着牙,眼神却像鹰隼似的盯着郑钦文。

郑钦文手一哆嗦,赶紧把麻袋往身后藏:“没……没什么,看看稻子长势。”

“哦?”钱多多踱步到那片稻田边,用扇子尖戳了戳泥土,“这土看着松啊,像是刚翻过。”他忽然提高声音,“王大夫,今年的粳米要比往年多收两成,郑先生要不要买点回去?给孙老板补补身子?”

郑钦文的脸瞬间涨红,拎着麻袋匆匆走了。林婉儿从稻丛里探出头,看见钱多多盯着郑钦文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冷笑,随即也转身离开了。

“这钱老板,到底是哪边的?”老李挠着头,一脸困惑。

林婉儿没话,等两人走远了,她赶紧蹲到刚才郑钦文扒拉的地方,用手刨开泥土。刚挖了两寸深,指尖就碰到个硬东西——是个陶罐子的边缘,上面还沾着些黑色的粉末。

“这是啥?”老李凑过来,眯着眼睛看。

林婉儿用帕子擦了擦罐子口,一股霉味混着腥气飘出来。她皱着眉:“像是发霉的谷糠,跟刘二狗往井里扔的那东西一样。”她忽然想起王宁的,湿热疫症的根源或许不止井水,“李伯,这罐子埋了多久了?”

老李挠着头想了想:“约莫半月前,我看见孙玉国带着两个人,鬼鬼祟祟地在这儿埋东西,当时以为是藏银子,没敢多问。”

林婉儿把陶罐子心地挖出来,里面装着大半罐发霉的谷糠,上面还撒着些不知名的草药粉末,绿莹莹的,看着就不对劲。“得拿回去给王大哥看看。”她用帕子把罐子包好,塞进竹篮,“李伯,你守着这儿,别让任何人靠近,我去去就回。”

往回走的路上,林婉儿总觉得有人跟着。她拐进一片芦苇荡,忽然停下脚步,猛地转身——郑钦文正躲在芦苇后面,手里还攥着块石头,见被发现,吓得手一抖,石头掉在地上。

“你跟着我干啥?”林婉儿握紧了腰间的药锄,锄刃在阳光下闪着冷光。她的头发被晨露打湿,贴在额角,眼神却像淬了冰。

郑钦文咽了口唾沫,结结巴巴地:“我……我是想告诉你,那罐子里的东西,是孙玉国从个游方道士那弄来的,是能让稻子减产,这样他的药材就能卖得更贵。”

林婉儿挑眉:“你为啥要告诉我?”

“我……”郑钦文低下头,声音发颤,“我娘也得了那泻痢,喝了百草堂的粥才好的。孙玉国让我干的那些事,我夜里总做噩梦。”他从怀里掏出张纸,“这是那道士的地址,孙玉国,要是事情败露,就去找他拿解药。”

林婉儿接过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像是用左手写的。她看了郑钦文一眼,他长衫的肘部磨破了个洞,露出里面打补丁的里子,倒不像以前跟着孙玉国时那般神气了。“你要是真想赎罪,就去告诉王大夫,孙玉国还藏了多少这种东西。”

郑钦文犹豫了一下,重重地点零头:“我去!我这就去!”

林婉儿回到百草堂时,王宁正在切山药。他穿了件月白色的短褂,袖口挽着,露出结实的臂,切药刀在他手里灵活得像条鱼,山药片薄得能透光,一片片落在竹匾里,码得整整齐齐。

“哥,你看这个。”林婉儿把陶罐子放在案上。

王宁放下刀,拿起罐子闻了闻,眉头瞬间皱紧。他用指尖沾零黑色粉末,放在舌尖尝了尝,随即吐在地上:“是苍耳子的霉粉,有毒。撒在稻田里,稻子长不好,人吃了这种稻米,脾胃会受损,难怪有些患者总好不了。”

张娜端着刚晾好的药茶进来,看见罐子,脸色一白:“孙玉国也太狠了,这是要毁了咱们全镇的收成啊!”她的靛蓝布衫上沾着点药汁,是刚才熬药时溅上的,此刻胸口起伏着,显然气得不轻。

“他急了。”王宁拿起一片山药,对着光看,“济世堂的药材被查出是假药,百姓都不来了,他想断了咱们的粮,让大家不得不买他的药。”他转身对王雪,“去把张阳药师请来,顺便叫上钱老板。”

王雪应着,抓起墙上的草帽就往外跑。她的粗布裙上绣着朵的稻花,是张娜教她绣的,是讨个丰收的好彩头。

张阳药师来的时候,手里还拿着本翻得卷边的《农政全书》。他花白的胡子上沾着片药叶,坐下后,先拿起陶罐子看了半,又用指甲刮零粉末,放在鼻前深吸一口气:“苍耳子本是良药,能祛风除湿,可发霉了就有毒性,这孙玉国,是把好药材用歪晾。”

正着,钱多多摇着扇子来了。他一进门就看见那陶罐子,脸上的笑容淡了些:“看来林姑娘找到病根了。”

“钱老板早就知道了?”王宁盯着他,眼神锐利。

钱多多哈哈笑,摇着扇子:“我也是猜的。孙玉国前阵子托我买过一批苍耳子,是要做药引,可他连炮制方法都不问,我就觉得不对劲。”他忽然收起扇子,“王大夫要是信得过我,我能找到他藏剩下的那些霉粉。”

王宁没话,只是从竹匾里抓起一把粳米,米粒在他掌心滚动,泛着温润的光。“钱老板想要什么?”

“我想要的,”钱多多凑近了些,声音压得低,“是孙玉国藏在济世堂后院的那批真药材。他前阵子收了批野山参,是真的,想等着涨价再卖,我想用公道价收了,给王大夫的药铺供货。”

林婉儿心里一动,想起刚才在稻田里看到的,钱多多对郑钦文的态度,原来他打的是这个主意。

王宁把粳米放回竹匾,发出清脆的响声:“可以。但那些霉粉,必须全部销毁,不能留一点在镇上。”

钱多多拍着胸脯:“放心,我让伙计跟着郑钦文,他准能找到剩下的藏货。”

傍晚时分,郑钦文果然带着人找到了孙玉国藏霉粉的地方——在济世堂后院的地窖里,整整十大缸,缸口封着油纸,上面还压着块大石头。钱多多的伙计搬出来时,百姓们都围过来看,有人气得捡起石头就往缸上砸,霉粉扬起来,呛得人直咳嗽。

“这丧良心的!”一个老汉气得发抖,他的几亩稻田就在济世堂附近,今年的收成确实差了不少,“我稻子咋总发黄,原来是被这东西害的!”

孙玉国不知从哪儿冒出来,想往人群里钻,却被林婉儿拦住。她今换了件青色的短打,腰间别着把匕首,是王宁特意给她打的,防身用。“孙老板,躲是躲不过的。”

孙玉国看着被砸破的缸,忽然瘫坐在地上,号啕大哭起来。他的宝蓝色绸缎马褂沾满了泥,头发乱得像草,哪还有半分往日的神气。“我也是被逼的啊……”他哭着,“前几年赌钱输了,欠了高利贷,他们不把你们百草堂搞垮,就卸了我的腿……”

张阳药师捋着胡子,叹了口气:“痴儿,歪门邪道哪能长久?你看这粳米,踏踏实实长在田里,才能养人,投机取巧的,终究要烂在地里。”

王宁让人把孙玉国送到官府,又指挥着百姓把霉粉搬到田里,掺上石灰深埋了。他蹲在田埂上,看着夕阳把稻浪染成金红色,忽然对身边的林婉儿:“去把老李家的稻种取些来,明咱们在这儿补种一片。”

“这时候补种,还能长出来吗?”林婉儿不解。

“能。”王宁的声音很轻,却带着股笃定,“晚稻的性子韧,只要好好侍弄,一样能有收成。”他抓起一把泥土,放在手心搓了搓,“就像人,犯了错不要紧,改了就好。”

林婉儿看着他的侧脸,夕阳的光落在他的眉骨上,把轮廓描得格外清晰。他总爱留着齐耳的短发,是方便,可林婉儿知道,那是因为去年为了救一个落水的孩子,头发被水草缠住,差点没上来,从那以后他就再没留过长发。

“哥,钱老板真的会把好药材给咱们吗?”王雪抱着个装着稻种的布包,声问。她的辫子上别着朵新摘的稻花,黄灿灿的,衬得她的脸也亮堂起来。

王宁没回头,只是望着田里的稻穗:“他会的。”他忽然笑了笑,“好药材就像好稻米,藏着是不会发光的,得让人用了,才能显出价值。”

夜色渐浓,田埂上的人渐渐散了。只有几个老汉还在地里忙碌,他们要连夜把埋了霉粉的土地翻一遍,好让明年的新稻种能好好扎根。王宁也拿起锄头,跟着一起翻地,他的动作不快,却很稳,每一锄都深深扎进土里,带起新鲜的泥土气息。

林婉儿坐在田埂上,看着月光下的稻田。新翻的土地泛着湿润的光,远处的稻浪轻轻摇晃,像是在哼着一首古老的歌谣。她忽然明白,王宁的“药不在贵”,不只是药材,更是人心——就像这稻米,不投机,不取巧,踏踏实实长在土里,才能结出饱满的颗粒。

“婉儿姑娘,来帮忙撒种啊!”王宁的声音从田里传来,带着笑意。

林婉儿跳起来,拍了拍身上的草屑,朝着月光下那个忙碌的身影跑去。草鞋踩在田埂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应和着稻穗生长的声音。

一场夜雨过后,稻田里的泥土泛着油亮的黑。王宁踩着草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补种的晚稻田走,裤脚卷到膝盖,沾着些湿润的泥点。他怀里揣着个油纸包,里面是张阳药师给的新稻种,据这品种耐旱,就算晚种些时日,也能赶上秋收。

“王大夫,这边请!”老李扛着锄头在前面引路,黝黑的脸上堆着笑,眼角的皱纹里还嵌着泥。他昨连夜把埋过霉粉的土地翻了三遍,此刻田里的土松松软软,像揉过的面团。

王宁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凑到鼻尖闻。泥土里混着草木灰的气息,还有淡淡的稻花香——那是旁边早稻田飘过来的。“这土养过来了。”他点点头,把油纸包里的稻种倒在竹篮里,金黄色的种子颗粒饱满,带着层细细的绒毛,“张药师这是‘月光稻’,夜里灌浆快,咱们得趁着露水没干种下。”

老李的婆娘端着个粗瓷碗过来,里面盛着刚熬的粳米粥,上面撒了把葱花。“王大夫,先垫垫肚子。”她的手上布满老茧,指关节有些变形,那是常年插秧、割稻累的,“昨儿钱老板派人送了两袋新米,是赔罪,我熬了些,您尝尝。”

王宁接过碗,温热的粥滑进喉咙,带着淡淡的米香。他忽然瞥见田埂边蹲着个身影,是郑钦文,正拿着根树枝在地上划拉,青布长衫的下摆沾着泥,看着有些落魄。

“郑先生怎么在这儿?”王宁扬声问道。

郑钦文吓了一跳,赶紧站起来,手在长衫上胡乱擦着:“我……我来看看稻种。”他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些干瘪的稻种,“这是我家传的稻种,想着或许能帮上忙。”

老李的婆娘撇撇嘴:“前阵子还帮着孙玉国害人,现在装什么好人?”

郑钦文的脸瞬间涨红,低下头:“我知道错了。我娘喝了王大夫的粥才好的,我……我想做点补偿。”

王宁接过他的布包,打开看了看:“这是‘红米稻’,耐旱,适合补种。”他抬头对郑钦文,“要是不嫌弃,就来帮忙撒种吧。”

郑钦文愣了愣,随即用力点头,撸起袖子就往田里走。他显然没干过农活,刚踩进田里就摔了个屁股墩,引得老李两口子直笑,他自己也红着脸笑了,爬起来继续往前走,动作渐渐利索起来。

日头爬到头顶时,补种的晚稻田已经种好了大半。林婉儿背着药篓过来,里面装着些刚采的草药——马齿苋、蒲公英,都是清热利湿的。“王大哥,张药师让我把这个给你。”她递过一个瓷瓶,里面是黄褐色的药粉,“是撒在田埂上,能防虫害。”

“这丫头,越来越能干了。”王宁接过瓷瓶,笑着。林婉儿今穿了件水绿色的粗布褂子,头发梳成个利落的发髻,用根木簪子别着,那是去年她采药时从山崖上捡到的,上面还带着点然的纹路。

林婉儿的脸微微发红,转身帮着老李撒种。她的动作很熟练,显然常干农活,撒出去的稻种均匀地落在田里,像撒了把碎金子。郑钦文看着她,眼神里有些羡慕,手里的稻种撒得歪歪扭扭,不少都落在了田埂上。

“得顺着风撒。”林婉儿看出他的窘迫,轻声提醒,“风往哪边吹,身子就侧着点,手腕轻点。”她放慢动作,演示了一遍,手腕轻轻一抖,稻种像长了眼睛似的,落在指定的位置。

郑钦文跟着学,果然好多了。他看着林婉儿,忽然:“以前总听孙玉国,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现在才知道,能干的女子比男人强多了。”

林婉儿没话,只是脸颊更红了些,低头继续撒种。

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钱多多骑着匹枣红马,身后跟着两个伙计,驮着些麻袋,急匆匆地赶过来。“王大夫,不好了!”他翻身下马,湖蓝色的绸衫被风吹得鼓起,“孙玉国在牢里翻供了,是你用邪术害他,还那批霉粉是你让他埋的!”

王宁撒种的手顿了顿:“他还了什么?”

“他……你用粳米粥下了药,让百姓都听你的!”钱多多喘着气,手里的扇子都忘了摇,“县太爷派人来查了,估计这会子已经到药铺了。”

老李的婆娘急得直跺脚:“这孙玉国,真是丧心病狂!”

郑钦文忽然开口:“我去作证!我亲眼看见他埋霉粉的,还迎…还有这个。”他从怀里掏出个本子,上面记着孙玉国买苍耳子的账目,“这是我偷偷记的,能证明他早有预谋。”

王宁看着他,眼神柔和了些:“多谢。”

“还有我!”钱多多拍着胸脯,“我能证明他买过霉粉,账本还在我那儿呢!”

林婉儿扛起药篓:“我去药铺看看,张娜嫂子一个人怕是应付不来。”她的脚步很快,草鞋踩在田埂上发出噔噔的声响,水绿色的褂子像片叶子似的飘远了。

王宁望着她的背影,对郑钦文:“剩下的稻种,麻烦你了。”他转身对老李,“李伯,借你的牛车一用。”

赶到百草堂时,县太爷的轿子刚停在门口。张娜正站在台阶上,手里攥着本《本草纲目》,脸色有些白,但腰杆挺得笔直。“县太爷,民妇丈夫用粳米治病,是有据可查的。”她翻开书页,指着其中一页,“您看,这里写着‘粳米,主益气,止烦,止泄’,绝非邪术。”

县太爷是个胖乎乎的中年人,穿着藏青色的官服,正眯着眼睛看药铺的牌匾。“妇人懂什么?”他不耐烦地挥挥手,“孙玉国你们用的是妖法,本县可要仔细查查。”

王宁上前一步:“县太爷若要查,就请查这几日的患者。他们喝了粳米粥,病好了是真的;孙玉国埋霉粉,害百姓生病也是真的。”他指着门口排队领粥的百姓,“这些人,都是证人。”

一个喝了粥刚好转的老汉拄着拐杖上前:“县太爷,民老汉能作证!我拉了五肚子,喝了三碗粥就好了,王大夫是好人啊!”

“还有我!”“我也能作证!”百姓们纷纷上前,把县太爷围了个水泄不通。

这时,林婉儿带着张阳药师来了。张阳药师手里拿着那罐发霉的苍耳子,往县太爷面前一递:“县太爷请看,这是孙玉国用的毒粉,发霉的苍耳子有毒,能害人;而王大夫用的粳米,是养饶,一毒一补,高下立牛”

县太爷看着罐子里的霉粉,又看了看百姓们真诚的脸,脸色渐渐缓和。“既然如此,”他清了清嗓子,“本县就再查查。孙玉国诬告良民,先打二十大板再!”

百姓们顿时欢呼起来。张娜松了口气,额头的碎发被汗打湿,贴在脸上。王宁走过去,轻轻帮她拂开:“辛苦了。”

张娜摇摇头,笑着:“刚熬好的粥还在锅里呢,县太爷要不要尝尝?”

县太爷愣了愣,随即哈哈笑:“好啊,早就听百草堂的粳米粥能治病,本县倒要见识见识。”

一碗粥下肚,县太爷抹了抹嘴:“果然是好东西,比府里的燕窝粥还爽口。”他对王宁,“王大夫,本县有个不情之请,能不能把这粥方给我?我家孙子总拉肚子,药吃了不少,都不管用。”

王宁取来纸笔,写下粥方:粳米五两,山药三两,莲子二两,茯苓一两,共熬成粥。“每日早晚各一碗,忌生冷油腻。”他的字迹方正,笔画有力,像他切药时的手法。

县太爷满意地收了粥方,又赏了块“济世利民”的牌匾,才打道回府。钱多多凑过来,摇着扇子:“王大夫这波可是赚大了,县太爷都成了活广告。”

王宁没理他,只是对张娜:“把剩下的粥分给街坊们吧,这热,放久了该坏了。”

傍晚时分,郑钦文来送补种的稻种账册,上面记得整整齐齐。“王大夫,晚稻田都种好了,张药师成活率能有八成。”他的语气里带着些期待,像是等着夸奖的学生。

王宁接过账册,翻了翻:“做得不错。”他从药柜里取出个布包,里面是些新收的红米稻种,“这个你拿着,明年种种看,或许能有好收成。”

郑钦文的眼睛亮了,接过布包,深深地鞠了一躬:“多谢王大夫。”他转身要走,又停下脚步,“我想……我想拜您为师,学认药材,行吗?”

王宁看着他,忽然想起自己刚学医时的样子,也是这般心翼翼,带着点笨拙的真诚。“先从认粳米开始吧。”他,“明来药铺,我教你怎么分辨新米和陈米。”

郑钦文高忻差点跳起来,连连点头,转身跑了,青布长衫的下摆在空中划出个轻快的弧度。

林婉儿从后院进来,手里拿着个刚编好的稻草人,上面插着些彩色的布条。“给晚稻田做的,能吓鸟。”她的额角沾着点草屑,脸颊红扑颇,“郑钦文真的能学好吗?”

“能。”王宁望着窗外的稻田,夕阳的光把稻穗染成金色,“就像这晚稻,只要肯扎根,总能长出好穗子。”他忽然想起什么,对林婉儿,“明跟我去趟济世堂,孙玉国走了,那铺子空着,我想盘下来,改造成粮仓,专门收百姓的粳米,冬给镇上的孤寡老人熬粥。”

林婉儿眼睛一亮:“好啊!我去收拾!”她转身就要走,又被王宁叫住。

“你的药篓忘带了。”王宁拿起药篓,递给她,指尖不心碰到她的手,两人都愣了愣,又赶紧移开目光。

后院的粥锅还温着,飘出淡淡的米香。王雪正趴在案上,用毛笔抄写《本草纲目》里关于粳米的记载,她的字还带着些稚气,却一笔一划写得认真。张娜坐在旁边,缝补着王宁的旧褂子,针脚细密,像稻田里整齐的秧苗。

王宁靠在门框上,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这寻常的日子,就像一碗温热的粳米粥,没有山珍海味的华丽,却有着最踏实的暖。他想起爹过的话:“医者,不只是医病,更是医心。”或许,这就是他守着百草堂的意义——用一碗粥,一粒米,温暖这方水土,这方人。

夜色渐浓,稻田里传来青蛙的叫声,此起彼伏,像首轻快的歌谣。王宁知道,等到来年秋收,这晚稻田定会结出饱满的稻穗,就像那些曾经犯错的人,只要肯回头,总能长出新的希望。

霜降过后,镇的稻田铺成了金色的海。早稻早已收割入仓,晚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低着头,被晨露压得弯了腰,风一吹,便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哼着丰收的歌。

王宁站在田埂上,看着村民们收割晚稻。他穿了件深蓝色的短褂,袖口磨出了毛边,手里攥着一把新收的“月光稻”,谷粒饱满,剥开壳,米粒带着半透明的瓷感,正是他最喜欢的成色。

“王大夫,今年的晚稻收了八石呢!”老李扛着稻捆从田里走出来,黝黑的脸上笑开了花,露出两排黄牙,“张药师的真准,这‘月光稻’果然耐旱,比往年多收了一成!”

王宁接过稻穗,放在手心掂拎:“留些做种,明年多种些。”他的指腹蹭过谷粒,带着层细薄的茧子——那是今年补种晚稻时,握锄头磨出来的。

林婉儿背着药篓走过来,里面装着些晒干的草药,马齿苋、蒲公英、苍耳子……分门别类码得整整齐齐。她的头发梳成了简单的发髻,用那支捡来的木簪子别着,鬓角别着朵干稻花,是郑钦文教她做的,是能驱虫。“哥,张阳药师让我问你,新米的炮制方法定了没?”

“定了。”王宁从怀里掏出张纸,上面写着:新米晒干后,用竹筛扬去糠皮,清水淘洗三遍,沥干后入陶缸,每石米拌三两陈皮,密封半月,可增香、开胃。他的字迹比先前更稳健了些,笔画间带着股踏实的力道。

郑钦文抱着个陶罐从旁边的茅屋里跑出来,青布长衫上沾着些米糠,脸上却喜气洋洋:“王大夫,您看!我按照您的方法,用红米稻酿的酒,成了!”他揭开陶罐,一股醇厚的米香混着酒香飘出来,引得众人都凑过来看。

王宁舀了勺尝了尝,点点头:“不错,米香足,不烈,适合秋冬暖身。”他转头对老李,“李伯,您老风湿的腿,冬喝点这个,比吃药舒坦。”

老李笑得眼睛眯成了条缝:“还是王大夫心疼人。”

正着,钱多多摇着扇子,慢悠悠地走过来。他穿了件酱色的绸衫,比先前低调了些,腰间的玉佩换成了个普通的药囊,里面装着些防瘴气的药材——这是王宁送他的,他总往外地跑药材生意,带着稳妥。“王大夫,县太爷托我来问问,新米啥时候能送到府里?他孙子喝了您的粥,这半年都没拉过肚子了。”

“后吧。”王宁,“让婉儿跟你去一趟,顺便给县太爷的孙子看看舌苔,调理调理。”

林婉儿的脸微微发红,低下头摆弄着药篓的带子。钱多多看在眼里,嘿嘿笑了两声,没再多。

傍晚收工时,村民们把新米装在陶罐里,挨家挨户送到百草堂——这是约定好的,每家送一升新米,算是感谢王宁帮忙补种晚稻。王雪和张娜在堂屋里忙着登记,王雪的辫子上系着根红绳,是郑钦文送的,是稻神节辟邪用的,她起初不好意思戴,架不住张娜劝,系着。

“嫂子,你看郑大哥送的红绳好看不?”王雪偷偷问,眼睛亮晶晶的。

张娜正在用杆秤称米,闻言笑了:“好看。这孩子,以前帮着孙玉国做坏事,现在倒像变了个人,跟着你哥学认药材,夜里还在油灯下抄《本草纲目》呢。”她的靛蓝布衫上绣着片稻穗,是新添的花样,针脚细密,看着就暖和。

王宁走进来的时候,正听见这话,他没作声,只是拿起粒新米,放在舌尖尝了尝。米香在舌尖散开,带着点微微的甜,那是阳光和雨水的味道。

忽然,门外传来一阵喧哗,刘二狗背着个包袱,怯生生地站在门口。他比先前瘦了些,脸上的横肉少了,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短褂,看着倒有几分老实。“王大夫,我……我想找份活干。”

张娜皱起眉:“你又想干什么坏事?”

刘二狗赶紧摆手:“不敢了!我在牢里想明白了,孙玉国骗了我,我以后再也不做坏事了。”他从包袱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些晒干的草药,“这是我在山里采的,能卖些钱,我想……我想换点新米,给我娘捎回去,她还从没吃过这么好的米。”

王宁看着他,想起去年他往井里扔霉粉的样子,又看了看他手里的草药——采的都是常见的金银花、连翘,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像糊弄事的。“后院缺个劈柴的,你要是愿意,就留下吧。”

刘二狗愣了愣,随即“扑通”一声跪下,磕了个响头:“多谢王大夫!我一定好好干!”

夜幕降临时,百草堂的后院摆起了长桌,村民们提着陶罐、竹篮,来领新米熬的粥。张阳药师坐在主位,花白的胡子上沾着点粥渍,正给孩子们讲《神农本草经》里关于粳米的记载:“这粳米啊,看着普通,却是五谷之长,能养胃气,安五脏……”

王宁站在灶台边,正用长柄木勺搅动着粥锅。锅里的粳米翻滚着,山药片浮在表面,莲子的清香混着水汽漫出来,在月光下凝成淡淡的雾。林婉儿站在他身边,帮着递碗,两人偶尔对视一眼,又赶紧移开目光,脸上都带着点热意。

郑钦文和王雪在给村民分粥,郑钦文的动作比刚来时麻利多了,王雪则时不时偷偷看他,嘴角带着笑。刘二狗在劈柴,斧头起落间,发出规律的响声,像是在给这丰收的夜晚伴奏。

钱多多摇着扇子,和老李聊着明年的稻种。张娜坐在角落里,缝补着孩子们磨破的衣裳,时不时抬头看看忙碌的王宁,眼里满是温柔。

王宁舀起一勺粥,看着米粒在勺中翻滚,忽然想起年初那场瘟疫,想起孙玉国的算计,想起郑钦文的转变,想起补种晚稻时的艰辛……原来最珍贵的,从不是什么名贵药材,而是这一碗碗能暖胃的粥,一颗颗愿意变好的心。

“哥,该分最后一锅了。”林婉儿递过来一个粗瓷碗。

王宁接过碗,盛了满满一碗粥,递给身边的张阳药师:“师父,您尝尝。”——他终于肯叫张阳药师“师父”了,这是上个月张阳药师把祖传的药碾子送给时他,他红着脸叫的第一声。

张阳药师喝了口,抹了抹胡子:“好粥。米好,人更好。”他看着王宁,又看看周围的人,“当年我在宫里当药工,总想着找珍稀药材,老院判却,能把寻常药材用好,才是真本事。今日看来,他得对。”

月光洒在稻田里,晚稻的秸秆在风中轻轻摇晃,像是在点头。王宁忽然明白,所谓医者仁心,或许不需要惊动地的壮举,只需要像这粳米一样,踏踏实实扎根在泥土里,用最朴素的力量,滋养一方人,温暖一颗心。

夜渐深,村民们渐渐散去,留下满院的米香。王宁收拾着碗筷,林婉儿帮着他,两饶手不心碰到一起,这次谁也没躲开。

“哥,明年的稻种,我去选吧。”林婉儿的声音很轻,像风吹过稻叶。

“好。”王宁的声音也有些低,却带着股笃定。

月光下,百草堂的乌木招牌泛着温润的光,旁边新挂的“济世利民”牌匾在风中轻轻摇晃。后院的粥锅已经洗干净了,倒扣在灶台上,竹篾锅盖边缘磨得光滑,那是日复一日的摩挲留下的痕迹。

远处的稻田里,传来几声蛙鸣,混着偶尔的虫叫,像是一首悠长的歌谣,唱着这寻常又珍贵的日子,唱着这用一碗粥、一粒米,就能温暖人心的岁月。多年后,镇上还流传着“一碗粳米粥,救了半镇人”的故事,而百草堂的药碾子,依旧在每个清晨发出沙沙的声响,碾着寻常药材,也碾着踏实安稳的时光。

喜欢短篇中草药故事集请大家收藏:(m.fhxs.com)短篇中草药故事集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永恒主宰重修 刚和离,竹马世子上赶着占位 我在怪物猎人世界开直播 三十如虎 大医无疆 世界膨胀,别人进化我修仙 超级乐神 在美漫当心灵导师的日子 罗刹岛上觅芳踪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鬼夫来临 修行之征途 我也想纯情,但她们不允许 北城枭雄 一只哥斯拉的时空之旅 五行仙府 姐姐别乱来,我真不是傻子了 乒坛大魔王 爱疯娱乐人生 魔神枪皇系统
经典收藏 古武至尊 春风也曾笑我 你选白月光,离婚撤资哭惨了! 魔王死党想要和成为女神的我结婚 退役老兵创业记 异界石 世界树空间种田:黑科技全能种出 三十如虎 安城隐士 全球映射:从大公鸡开始进化 上门女婿之前世今生 盖世总裁要嘤嘤 武道高手送快递,女神要和我领证 终于轮到我宅男大人觉醒了 系统签到三年,乐队把我开除了? 穿越岛国,人在东京斩诡神 全能狂婿 我驯养师,养虫族天灾不过分吧? 超级侦探先生 哥几个的逆袭人生
最近更新 你有天眼不去赌石,又在乱看 枭龙出山 重生1984:我靠赶海打渔成首富 让我娶傻千金,你又回来求我离婚? 下山第一天,千金大小姐逼我领证 让你出狱娶妻,你跑去沾花惹草? 真没必要让我重生 都市,末世,我两界穿梭成为世界主宰 问鼎:重生后我权势滔天 重生1993,从军校退学之后 我的战神女婿 近战狂兵 狂医 财戒 都市逍遥大医仙 从女子监狱走出后,全球震惊 高武:拉满全属性,我直接无敌了 神医下山:美女总裁要养我 年代:开局娶女知青,狩猎威虎山 步步登阶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 承道小写师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txt下载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最新章节 - 短篇中草药故事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都市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