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开皇八年秋,北燕遣使来京,愿与青龙国共修“灵脉通渠”——引北燕的“寒潭灵脉”与青龙的“黄河灵脉”相连,互通灵气,惠及两国边境百姓。朝堂议后,决定派永宁王白羽亲往北燕商谈细节,又择六品“外交副官”随行,陆明羽因会试中举后,在户部历练时善辨利弊、言辞稳妥,恰好被选郑
临行前一日,陆曦特意来王府为他送行,两人在书斋里翻着《北燕风物志》。陆曦指着书页上“北燕礼仪”一栏:“北燕虽与青龙交好,却重礼法,尤其见其国主时,需挟拱手礼’,左手在外,右手在内,不可错了姿势。还有北燕的饮食,多喜辛辣,你肠胃弱,记得带些‘养胃灵糕’。”
陆明羽笑着接过灵糕,塞进行囊:“表哥放心,我都记在册子上了。王爷昨日还教我,商谈时若涉及灵脉分配,需先提‘百姓福祉’,再议细节——北燕褒太后最看重民生,这话定能打动她。”他着取出一本青布封面的册子,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北燕的疆域、物产、朝堂官员,还有灵脉通渠的初步方案,都是这几日熬夜整理的。
次日清晨,京郊的“灵舟码头”雾气未散,白羽身着月白锦袍,腰佩“镇岳玉佩”,立于灵舟之上。那灵舟是工部新造的“双帆灵舟”,船身嵌着淡青色灵晶,帆面织着聚灵纹,据顺风时一日可行八百里。陆明羽背着行囊赶来,见了白羽便拱手行礼:“王爷,副官陆明羽已备好,随时可启程。”
白羽点头,目光扫过他手中的册子:“都记熟了?北燕的灵脉图,还有两国边境的百姓户数,可不能出错。”
“回王爷,都熟了。”陆明羽翻开册子,指尖点着灵脉图,“北燕的寒潭灵脉在其南部,距边境仅五十里,灵气温和,适合灌溉;我朝黄河灵脉在北部边境,距寒潭灵脉约二百里,若修通渠,需挖三丈宽、两丈深的河道,嵌入灵晶引灵,工期约需半年,所需灵晶、人力,我已算好,记在册子后页。”
白羽满意颔首,率先踏上灵舟。陆明羽紧随其后,刚上船便见船内已备好案几,案上摆着《北燕盟约旧稿》《灵脉通渠考》,还有一壶温热的灵茶。灵舟缓缓升起,穿过晨雾,朝着北燕方向飞去。陆明羽站在船头,望着下方渐渐缩的京城,心中既有紧张,又有期待——这是他第一次出使他国,也是第一次以副官的身份,参与如此重要的外交事务。
三日后,灵舟抵达北燕都城“蓟城”。北燕派了礼部侍郎苏哲前来迎接,苏哲身着深蓝色官袍,见了白羽便躬身行礼:“永宁王一路辛苦,国主已在‘长乐宫’备下宴席,为王爷接风。”
白羽拱手还礼,语气温和:“有劳苏侍郎。本王此次前来,只为灵脉通渠之事,盼能与北燕携手,让两国百姓都能受益。”
陆明羽紧随其后,目光留意着苏哲的神色,见他听到“百姓受益”四字时,眼中闪过赞许,便悄悄在册子上记了一笔——北燕官员果然重民生,后续商谈可多以此为切入点。
长乐宫的宴席布置得简洁却不失庄重,北燕国主慕容珩端坐主位,两侧坐着文武官员,褒太后则坐在国主身侧,身着素色锦袍,虽不施粉黛,却透着一股沉稳气度。陆明羽随白羽入殿,依着北燕礼仪行拱手礼,目光不敢乱扫,只留意着殿内的细节——殿内的灯盏是“寒玉灯”,散发着微凉的光芒,与青龙国的灵晶灯不同,想来是北燕盛产寒玉之故。
宴席间,慕容珩率先开口:“永宁王远道而来,本王深感荣幸。灵脉通渠之事,北燕百姓早已期盼,只是不知青龙国在灵晶、人力分配上,有何提议?”
白羽放下酒杯,笑道:“本王以为,灵晶按两国受益户数分配——青龙北境受益百姓约十万户,北燕南境约八万,灵晶便按五比四分配,由两国工部共同监工,确保通渠质量。至于人力,就近征召边境百姓,工钱按两国最高标准发放,完工后还可减免半年赋税,不知国主意下如何?”
慕容珩闻言,看向身侧的褒太后,眼中带着询问。褒太后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有力:“永宁王的提议,兼顾两国,甚是公允。只是寒潭灵脉灵气虽盛,却偏寒凉,若直接引入青龙灵脉,恐会影响青龙北境的灵田。此事,不知青龙国可有应对之策?”
殿内瞬间安静下来,陆明羽心中一紧——他昨日整理资料时,恰好看到过《灵脉调和记》,里面记载过“寒暖灵脉调和之法”。见白羽略作思索,陆明羽上前一步,拱手道:“回太后,臣有一策。可在通渠中间修建‘调和阵’,阵内嵌入‘暖玉晶’,中和寒潭灵脉的寒凉之气,再引入青龙灵脉。臣已算过,修建调和阵需下品暖玉晶五百颗,工期十日,不会延误通渠整体进度。”
褒太后眼中闪过惊讶,随即笑道:“这位副官倒是有心,竟连调和之法都想到了。不知你可有具体图纸?”
陆明羽连忙取出册子,翻开其中一页,递了过去:“回太后,臣已将调和阵的图纸画在此处,阵眼位置、暖玉晶摆放数量,都标注清楚了。还可请两国修士共同查验,确保阵法可校”
慕容珩接过册子,仔细看了一遍,又递给身边的工部尚书。工部尚书看后,拱手道:“回陛下,此阵法设计合理,暖玉晶用量也恰当,可校”
慕容珩闻言,哈哈大笑:“好!有如此周全的谋划,灵脉通渠之事,何愁不成?今日宴席过后,便让两国官员对接细节,早日开工,不负两国百姓期盼。”
宴席散去后,白羽回到驿馆,对陆明羽赞道:“今日你做得好,那调和阵的提议,恰好解了北燕的顾虑。看来你在户部历练时,没白费功夫。”
陆明羽躬身行礼:“多谢王爷夸奖,臣只是昨日整理资料时,恰好看到相关记载,不敢居功。”
“能将资料记在心里,关键时刻用上,便是你的本事。”白羽取出一份文书,“明日你随我去北燕工部,与他们对接灵晶、人力的具体事宜。这份是青龙北境的百姓户数清单,还有灵晶储备情况,你再核对一遍,不可出错。”
次日,陆明羽随白羽前往北燕工部。北燕工部尚书李默已在府中等候,双方落座后,便开始对接细节。李默取出北燕的灵晶清单,道:“北燕已备好下品灵晶四千颗,按五比四的比例,我方应出一千七百八十七颗,其余由青龙国承担。人力方面,我方已征召边境百姓五千人,可随时开工。”
陆明羽接过清单,仔细核对起来,又取出青龙的清单:“回李尚书,青龙国已备好下品灵晶两千两百一十二颗,人力六千,与我方受益户数相符。只是关于工钱发放,我方提议按月发放,每月每人五颗下品灵晶,完工后再额外发放两颗,不知贵方是否同意?”
李默沉吟片刻:“五颗灵晶每月,比北燕的工钱标准高了一颗,百姓定会乐意。只是我方需确认,灵晶能否按时送达工地,不可延误。”
“这点李尚书放心。”陆明羽取出一张图纸,“我方已安排‘灵舟运输队’,每月初一、十五运送灵晶至边境,图纸上标注了运输路线,避开了灵脉紊乱的区域,确保安全。还可与贵方的运输队对接,共同护送,防止意外。”
李默看了图纸,又与身边的官员商议了几句,点头道:“可校那调和阵的暖玉晶,我方已备好两百颗,其余三百颗由青龙国承担,十日之内送到,如何?”
“没问题。”陆明羽当场写下文书,双方签字画押,作为凭证。白羽看着陆明羽熟练地对接细节,心中愈发满意——原本以为他初涉外交,还需多加提点,如今看来,他已能独当一面。
接下来几日,陆明羽又随白羽前往北燕南境,查看灵脉通渠的选址。北燕南境的寒潭边,雾气缭绕,寒潭灵脉的灵气扑面而来,带着微凉的气息。陆明羽取出罗盘,仔细测量灵脉走向,又与北燕的修士商议调和阵的修建位置:“此处灵脉最为旺盛,且地势平坦,适合修建调和阵。阵眼需正对寒潭出口,才能最大限度地中和寒凉之气。”
北燕修士按他的提议,释放灵气查验,点头道:“陆副官得对,此处灵气流通顺畅,确实是修建调和阵的最佳位置。”
白羽站在一旁,看着陆明羽与北燕修士忙碌的身影,转头对身边的苏哲笑道:“陆副官虽年轻,却心思缜密,将来定是栋梁之材。”
苏哲笑道:“永宁王好眼光,陆副官不仅懂算学、阵法,还善沟通,与我方官员对接时,条理清晰,让人信服。有这样的副官相助,灵脉通渠之事,定会顺利。”
选址确定后,双方约定三日后正式开工。开工前一日,褒太后特意召见了白羽与陆明羽,赐下两匹“灵纹锦”:“灵脉通渠之事,关乎两国百姓福祉,辛苦二位了。此锦能避灵气紊乱,修建通渠时,或许能派上用场。”
陆明羽接过锦缎,拱手谢恩:“多谢太后赏赐,臣定与王爷一同,确保通渠顺利完工,不辜负太后与两国百姓的期盼。”
开工当日,北燕南境的工地热闹非凡,两国百姓齐聚一堂,手持工具,准备开挖河道。白羽与北燕的太子慕容瑾共同主持开工仪式,陆明羽则在一旁协调人力、分发工具。他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忽然生出一股自豪釜—从前在书斋苦读,为的便是有朝一日能为百姓做事,如今,他终于做到了。
仪式结束后,白羽对陆明羽道:“通渠开工后,两国会派官员驻守工地,你先随我回京城复命,后续之事,再派他人接手。”
陆明羽点头,目光望向正在开挖河道的百姓,又看了看远处的寒潭灵脉,心中默默想着:待灵脉通渠完工,两国边境的灵田定会丰收,百姓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返程的灵舟上,陆明羽坐在船头,取出册子,将此次出使的细节一一记录下来,包括与北燕官员的对接过程、调和阵的修建方案、灵晶与人力的分配情况,以备后续查阅。白羽走到他身边,笑道:“此次出使,你立了大功,回京城后,本王定会向陛下举荐你,让你承担更重要的事务。”
陆明羽放下册子,拱手道:“臣能有今日,全靠王爷提携与陛下信任。后续若有差遣,臣定万死不辞。”
灵舟穿过云层,朝着青龙国的方向飞去。
喜欢苍茫天道请大家收藏:(m.fhxs.com)苍茫天道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