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以来,不仅文坛在变化,物价也在变化。
中文系的大师兄刘振云已毕业,这位是“余切严选”的新现实社团掌门人,豫省的文科状元。
如今此人已被调入《十月》做编辑,离校前,他在《校刊》上发了回忆性质的文章。
路不宣现在想了起来,文章是这么写的:
“本校食堂的菜,分为四个阶级,有五分钱的,如炒豆丝、炒洋白菜;有一毛钱的,如鸡蛋西红柿,锅塌豆腐;一毛五的开始有肉,鱼香肉丝、宫保鸡丁……”
“两毛钱以上的就是正经肉了,回锅肉,红烧肉,四喜丸子……可惜我从没有自己掏钱吃过。我是个农村孩子,凡是一毛五以上的菜,我根本就没见过!”
“人生最大的惊喜,就是最后一个买到锅塌豆腐。这已经到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范畴,我买到了,别人没买到,我一边幸灾乐祸,一边被勾起了馋虫。盆里的汤汤水水,全归我一人所有,拌着米饭吃,人生不过如此,夫复何求?”
所以,吃一顿好饭有多么难?
路不宣一边吃,一边想:堂堂省状元,都没吃过一份四毛钱的排骨。刘师兄一米八一的个,体重却只有一百二。
据燕大曾经没有四毛钱的菜,因为很少有人买,在85年之前,最大的菜票是一毛钱(一一毛五),短短几年后,竟然有了四毛钱的菜。
余切居功至伟。
因为他从不亏待自己的肚子。
也是在刘振云的回忆文章里面,他:“自从四毛钱的窗口开了后,余切只要在燕大,总在四毛钱的窗口吃东西,我曾怀疑他一个人养活了这个窗口。”
“他不仅点一份,还有第二份,敞开了肚皮吃……如果你看见了余切吃炒白菜,那一定不是因为他爱吃,而是因为要取得‘膳食的均衡’。”
“但余切也很慷慨,我少有的几次吃大肉,都是和余切一起。他只要见到我,就要招呼我过来。我那会儿经常要招新生,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人跟在我边上,但无论多少人,余切都请客,他来者不拒。食堂没有票了,就到外面去。”
“一顿饭下来,所有人都不得不做新社团的成员了。但我们的脸皮都很薄,不好意思总去蹭余切的饭,有时见到了他,反而故意躲着,他太热情了!”
路不宣想,刘振云的文章里面,相当一部分是回忆这位社长余牵
想来并不是看余切势大,捧他的场,而是因为真的难以忘记。
自己也不是吗?
路不宣只觉得自己生的晚了一点,要是能和余切做同学,和他玩乒乓球,不知道多有意思。
当晚,路不宣找来余切的看。
他没钱买书,当然只能借书。褚付军那边收藏的比较全,路不宣找到他:“你给我推荐几本余切的!”
“中国现在还有人没看过余切的书?”褚付军很惊讶。
“看过!但没有系统的看过。我总是东看一会儿,西看一会儿。图书馆里面,余切的书也很受欢迎,总是借不到。我只看过一些短篇和节选。”
“那很好了,那太好了!”褚付军。“你知道我羡慕你什么吗?我真想把我的记忆消除了,重新看一遍!”
褚付军拿给路不宣看的是《和你在一起》。
这是“新现实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前两部已经被人借去。
这三部曲中,第一部《大撒把》自然是文坛经典,第二部《我们俩》也是一流之作,唯独这个第三部,因为写的是一个到京城学习拉提琴的农村娃,有些许争议。
喜欢的很喜欢,不喜欢的,觉得余切写的太“童话”了。
真实的情况是,没有足够的水是发不了芽的。
路不宣很知道这件事。
他虽然考上了中文系,然而并没有什么文学基础,对那些风流倜傥的民国大师不了解,在上大学之前,他甚至没听过巴老。
一个农村娃,连口琴都没一把,怕是都没见过提琴。更不要成为提琴少年才,打败各路国际高手。他那个地方,怕是连一个能听得懂他分的“伯乐”都没有一个啊!
中文系但凡是能立刻写的,有几个不是家里有渊源?
刘振云不也是碰到了好师姐查建颖提携他,又被余切看上,不然凭他怎么去得了《十月》刊。
然而,想虽然是这么想,可是看进去故事之后,路不宣却完全不一样了。
他的心已经跟随那个“才少年”一起,这个人受挫折,他也受挫折,这个人来京城大放光彩,他也拍手叫好……尤为精彩的是,故事的结尾,那个少年夺得国际冠军后,回来在火车站演奏了提琴,为了自己的农民父亲。
他没有忘记掉自己从哪里来。
农民也能欣赏他的提琴,听那个拗口的《柴科夫斯基d大调》。
当看到“东方红”火车头在此交汇,发出鸣笛声时,路不宣觉得自己的视线都模糊了。眼泪噙满了他的眼眶,他也是个状元,也是个才少年,只是来了燕大后泯然众人了。
这不是童话,这只是余切写自己罢了。他的梦借别人做了一晚上,梦醒后,怅然若失。
路不宣开始疯狂的找余切的书看。
一时间,“生意”都顾不上了。图书馆,校报亭,寝室同学……谁有一本余切的书,路不宣要想尽办法的借来。已经看过的也不要紧,路不宣可以再看一次。
余切的书有很多隐喻,再看一遍,常常有新的发现。
【在那里,和他们一个姓氏,辈分上却平行的孩笑嘻嘻望着他们的到来。】
【“你来了?”又是孩子,又是同辈的人拍手道,“兄弟,你如今终于回来了。”】
“这是余嵌出路》的结尾。”借书的程国平,“上次我和你讲过。如果‘新现实系怜是余切奠定文坛地位的作品,那么《出路》这一篇雄文,则是他迈入大师的开始,他开始彻底超越这一代人。”
“他用孩子来比喻大陆,这是罕见的;我们总是用饱满乳汁的母亲,或是历经沧桑的千年智者……来指代这一片土地。余切却用一个孩子来比喻,却看得人眼泪汪汪,恨不得这个孩子快一点长大,站起来跑起来!”
“据,乔公看到这篇后,半宿没睡。之后让谈判团的每一个人都带上一本,送给英国人。”
“这只是第一层!”褚付军也插话道。“第二层是,这个孩子正是你自己的母体记忆。他是你熟悉的一切家乡集合体的总和,是你童年的玩伴,你睡过的枕头,你回家时看到的炊火……从你生下来后,无论你在哪里,你总能模模糊糊的记住,所以,是你和自己的跨时空对话。”
原来那些文学家写的赏析稿,竟不是瞎胡,骗稿酬来的。
路不宣道:“这就是你们的研究文章要写的吗?”
程国平点头。“余切的作品,常看常新。奇怪的是,过了一些年看,竟然又有新的解读,实在是厉害。”
【“谁也不能战胜我的信仰!我可以去死,但我绝不会出卖我的战士!”】
【邱掌柜在众目睽睽之下,咬掉了自己的舌头。站长站起来把扣子扣上,路桥山也侧过了头,只有余则成愣在原地——他不敢相信,邱掌柜就这样死了!】
“《潜伏》是余切的生涯代表作。我个人认为,甚至是前三的作品,无论今后余切再写出什么雄文,也改变不了……这是由那个时期所决定的。”
“因为四十岁的余切,也不能打败二十多岁的余牵我的。”
程国平邀请路不宣来看研究。
在那上面,程国平极力推崇这一篇。“首先是余切替另一位文学家马识途写文章!马识途认为,他的原配刘慧欣烈士有一会被忘记,马识途很苦恼……这里面是师徒关系。”
“而后,余切在沪市见到了巴老,这位中国当代文坛的无冕之王,他正为无法回答钱桥学的‘社会为何总向钱看齐’而冥思苦想……”
“《收获》杂志的李林记录了这件事情。为了回学生的信,巴老用抖得十分厉害的手,整整花了三个星期,才写出一份三千多字的长信《我的回答》,可他还觉得不够。巴老本就生了病,写信写得写不动了,在病榻前,他问余切要如何去回答?”
路不宣已经被那种场外故事吸引住了。
余切要如何回答?
他以前连文学家本身都瞧不上,何况是“故事之外的故事”,而现在他的心却仿佛飞到了过三峡的船上,飞到了武康路,他站在那里,看到余切坚毅的脸。
那种重担,已经要把人压垮。余切也罕见的专门花很长时间,只创作一篇,闭门谢客。
而成果是斐然的,当《潜伏》写出来之后,整个中华大地的读者,忽然都开始看《潜伏》,没有人不看《潜伏》,就像没有人不曾读过一个字。它直接扭转了人们对“英雄”的印象,从此,高大全是英雄,“潜伏者”也是英雄。
它巨大的影响力,甚至促使对岸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真英雄,幻想这样的人为己所用。并成为了“融冰”之前的导火索。
“我也看过《潜伏》,断断续续的,在《月报》上分几次看完了。”路不宣回忆道。
褚付军立刻:“你看,你也看过这本书,这就是余则成的号召力。”
“我当时并不知道,这里面竟然还有那么多故事。”路不宣开始有点遗憾,因为他错过了一个如今众所周知的内幕。
怪不得它是代表作。
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它是真正的“中的”。
程国平却道:“并不是众所周知。马识途写过文章,李林替他爸写过文章,巴老最新出的《随想录》,又透露了一些。没有人知道事情的全貌,除了他们自己。”
“他们不屑于讲述自己的经历,可我们做研究的,就是要把史料尽可能的还原给读者。”
程国平随后道:“这本书最开始是沪市印刷厂印制的,一时间‘沪石纸贵。我那时还没什么钱,我把我的粮票换给别人,饿了不知道多少顿肚子,才买了这一本书。”
“可它是对得起我的,因为‘余则成仍然在潜伏’。我知道,我没有白白遭那些饿。”
路不宣是85年考上燕大中文系的。他考上的时候,余切已经不怎么来学校了。新现实社团虽然发展得很好,可传中余切的“一周一讲”,“余切打桥牌给人送钱”……这些流传在燕大校园的轶事,已成为难以再见到的历史。
他曾对这些不以为然,那些人太夸张了。
作为一个农家子弟,他也绝不可能饿肚子去买书,这是他无法想象的。
刘振云发在校刊的回忆中,也写了他自己饿肚子买书的情节,刘振云饿得发昏了,还要买书。而且刘振云可以借书看,但有一些书刘振云格外的喜欢,他宁可饿几顿,也要买那本书。
吃肉难道不比吃墨水更重要吗?
《2666》那本书更有意思,那是一本完全的国外西语读物,余切一直没空翻译成中文。《十月》自家的出版社拿到版权,印刷和出售后,一些读者竟然能为读懂这本书,学上了西语。
为何他们这样疯狂?
路不宣的想法在这一刻变了,他明白了为什么要买书来看。
人们为会为了热爱而克服生理上的本能,但这就是人为什么是人。此时,刘振云那个回忆文章“我们的脸皮都很薄,不好意思总去蹭余切的饭”在路不宣想来,更多了一份含义。
他写出了这么好的文章,次次都热情招待你,你怎么能三番五次的白嫖他呢?
而且,他还总称呼你为朋友。
“我也应该买余切的书。”路不宣对自己。
程国平和褚付军都听到了,两人互相对视一眼,大喜过望道:“你来中文系两年了,现在终于成了一个中文系的人。”
喜欢文豪1983请大家收藏:(m.fhxs.com)文豪1983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