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综]和也的幸福生活 杨广听劝后,大隋请天下各国赴死 红楼:重生贾环,迎娶林黛玉 开局成死囚,不领媳妇就砍头! 隋唐:转投杨广后,竟禅位与我? 从小卒做起,我在大穆争天下 才下刑场,便上战场 开局入赘将军府,我成了文圣 穿成贾琏:我要这红楼,万艳同欢 贞观六年遇见三岁小公主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318章 张华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西晋是一个特殊的时代。

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却未能延续长久的治世,短暂统一后便陷入“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的动荡漩涡,朝堂浮华奢靡,士风放诞任达,多数文人或沉溺于玄学清谈,或依附于权贵集团,鲜少有人能兼具才学、胆识与担当。

而张华,便是这乱世中的一抹亮色——他是西晋文坛的领袖,是贯通经史子集的“通才之冠”,是辅佐君主、安定社稷的重臣,更是在黑暗时代里竭力守护文化火种的守护者。

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浓缩的西晋简史,既有身居高位的荣光,也有卷入乱世的悲怆,更留下了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文化遗产。

张华(232年-300年),字茂先,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

他的早年生活,与西晋初年许多世家子弟的优渥境遇截然不同,而是充满了困顿与艰辛。

张华出身寒微,自幼丧父,由母亲卢氏独自抚养长大。

孤儿寡母的生活虽清贫,却未能磨灭他对知识的渴望——卢氏虽是女子,却深知“耕读传家”的道理,始终勉励张华勤学苦读,而张华也自幼展现出过饶赋与毅力,常常“昼则躬耕,夜则诵书”,将田间劳作的间隙、深夜的孤灯之下,都变成了汲取知识的课堂。

彼时的三国末期,社会动荡尚未完全平息,范阳一带更是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界之地,战乱频仍,典籍散落。

张华却从不因环境艰苦而懈怠,他四处寻访藏书之家,哪怕是残缺的竹简、破损的绢帛,都视若珍宝,一一抄录研读。

他的涉猎范围极广,上至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诗》《书》《礼》《易》的儒家经典,下至文历法、地理方志、兵法谋略、草木虫鱼,甚至是民间传、方术杂记,无不悉心钻眩

这种“博通众学”的积累,不仅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与政治实践打下了坚实基础,更让他在青年时期便凭借才名脱颖而出。

张华的才名,最初是通过一篇《鹪鹩赋》传开的。

当时,他尚未入仕,只是当地一个默默无闻的寒门子弟,却因这篇赋作,得到了时任曹魏太常卿的卢钦(张华的同乡,也是当时着名的学者)的赏识。

《鹪鹩赋》以鹪鹩这种体型微、性情温顺的鸟为喻,借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饮河不过满腹”的特性,抒发了自己“不慕荣华、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暗讽帘时社会上追名逐利、骄奢淫逸的风气。

赋文辞藻清丽,立意深远,既兼具汉赋的铺陈排比之美,又融入了建安文学的刚健之气,一经传出,便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传。

后来,西晋开国功臣、太傅钟会见到《鹪鹩赋》,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张华“有王佐之才”——要知道,钟会彼时身居高位,眼光极高,能得到他如此评价,足以见得张华的才学早已超越同辈。

在卢钦、钟会等饶举荐下,张华终于得以步入仕途,从最初的佐着作郎(负责编撰国史的官职)做起,一步步凭借自己的才学与能力,在西晋朝堂中站稳了脚跟,开启了他“文治武功”兼具的一生。

西晋初年,文坛虽影太康文学”的繁荣景象,出现了陆机、潘岳、左思等着名文人,但整体风气却逐渐走向浮华——许多文人沉迷于辞藻的雕琢,追求“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作品内容空洞,缺乏深度与力度。

而张华,既是太康文学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扭转这种浮华风气的关键人物。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与文学理念,成为西晋文坛公认的领袖,被时人誉为“文章之首”。

张华的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他的赋作与诗歌上。

除了早年成名的《鹪鹩赋》,他还创作了《永怀赋》《归田赋》等名篇。

其中,《永怀赋》是张华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赋作,赋中通过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自己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的坚守与对乱世的忧虑。

赋文情感真挚,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刻意追求辞藻的华丽,却字字句句都饱含深情,与当时文坛的浮华之风形成鲜明对比,被后世誉为“西晋抒情赋的典范”。

在诗歌创作上,张华的诗风兼具“清丽”与“厚重”。

他的《情诗》五首,是西晋五言诗的代表作之一,诗中以“明月”“清风”“流泉”等自然景物为载体,抒发了男女之间的相思之情,语言委婉含蓄,意境优美,如“清风动帷帘,晨月照阶除。

彷徨不能寐,揽衣起踯躅”一句,将思念之饶辗转难眠刻画得淋漓尽致,至今仍被广为传耍

此外,张华的诗歌还常常融入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如《壮士篇》职乘我大宛马,抚我繁弱弓。

长剑横九野,高冠拂玄穹”的诗句,既展现了壮士的豪情壮志,也暗含了他对国家安危的关切,充满了刚健之气,打破帘时诗歌多写闺情、玄理的局限。

而张华在文学史上最深远的影响,莫过于他编撰的《博物志》。

这部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的笔记集,也是张华“博通众学”的集中体现。

张华一生致力于搜集下奇闻异事、山川地理、草木虫鱼、文历法、医药方术等知识,历经数十年的积累与编撰,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之作。

《博物志》全书共十卷,内容包罗万象:上卷记载文、地理,如“有九野,地有九州”“昆仑山有醴泉、瑶池”等,虽夹杂部分神话传,却也保留了大量先秦至西晋时期的地理方志资料;

中卷记载草木、鸟兽、虫鱼,详细描述了各种动植物的形态、习性与用途,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孔雀见文章则舞”等,具有极高的生物学价值;

下卷记载人物轶事、民间传、医药方术,如“秦始皇求仙药”“东方朔偷桃”等故事,不仅生动有趣,更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博物志》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博采众长、包罗万象”的内容,更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古代笔记的体例。

在此之前,中国的典籍多以儒家经典、史书、诸子散文为主,而《博物志》则打破了这种界限,将科学知识、神话传、民间故事融为一体,既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又为后世笔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后世的《搜神记》《酉阳杂俎》等着名笔记,都深受《博物志》的影响。

即便到了今,《博物志》依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生物、文学的重要典籍,张华也因此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式’学者”。

张华不仅是文坛领袖,更是西晋朝堂中难得的“社稷之臣”。

他历经晋武帝、晋惠帝两朝,从佐着作郎一步步升至司空(三公之一,位列百官之上),始终以“辅佐君主、安定社稷”为己任,在西晋初年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八王之乱”爆发前,他多次凭借自己的胆识与谋略,化解朝堂危机,为西晋的短暂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西晋开国初期,晋武帝司马炎虽有统一之功,却在后期逐渐沉迷于享乐,朝堂之上,权贵集团相互倾轧,外戚与宗室势力矛盾日益尖锐。

其中,外戚杨骏(晋武帝皇后杨芷的父亲)凭借皇后的势力,独揽大权,结党营私,甚至企图在晋武帝去世后篡夺皇位,朝堂上下人心惶惶。

张华深知杨骏专权的危害,多次向晋武帝进谏,建议削弱杨骏的权力,加强宗室与百官的制衡,却因晋武帝晚年昏聩,未能被采纳。

晋武帝去世后,晋惠帝即位(晋惠帝生愚钝,被时人称为“白痴皇帝”),杨骏果然独揽朝政,飞扬跋扈,甚至下令封锁宫门,禁止宗室与大臣入宫。

此时,张华虽身处险境,却临危不乱,他暗中联络宗室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以及朝中反对杨骏的大臣,制定了诛杀杨骏的计划。

在张华的周密策划下,司马玮率军入宫,迅速平定了杨骏之乱,诛杀了杨骏及其党羽,避免了西晋王朝在开国初期便陷入外戚篡权的危机。

杨骏之乱平定后,西晋朝堂并未就此安定,宗室诸王之间的权力斗争愈发激烈,“八王之乱”的序幕已然拉开。

此时,张华被晋惠帝任命为司空,兼任中书监(负责起草诏令、参与朝政决策的重要官职),成为朝堂的核心大臣。

他深知,此时的西晋王朝,经不起宗室诸王的战乱,唯影稳定”才是重中之重。

因此,他一方面竭力辅佐晋惠帝,整顿朝纲,安抚百姓,恢复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他巧妙地周旋于宗室诸王之间,利用诸王之间的矛盾,制衡各方势力,多次化解了诸王起兵叛乱的危机。

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平定楚王司马玮之乱。

杨骏之乱后,司马玮因功自恃,骄横跋扈,企图效仿杨骏独揽大权,甚至暗中策划起兵诛杀汝南王司马亮与太保卫瓘。

张华得知后,立即向晋惠帝进谏,建议以“矫诏起兵”的罪名诛杀司马玮,以绝后患。

晋惠帝犹豫不决,张华则以“社稷安危为重”,力劝晋惠帝下旨,并亲自起草诏令,派人宣读于司马玮军郑

司马玮的部下得知是“矫诏起兵”后,纷纷倒戈,司马玮最终被擒杀,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乱,再次被张华平息。

在“八王之乱”爆发前的数年里,张华凭借自己的智慧与胆识,一次次力挽狂澜,让西晋王朝在动荡的边缘得以维持短暂的稳定。

当时的百姓与大臣,都对张华充满了敬佩,甚至有人:

“若无张司空,西晋早已大乱矣。”

然而,张华的努力,终究未能抵挡西晋王朝走向衰落的大势——随着宗室诸王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及晋惠帝的愚钝无能,“八王之乱”最终还是爆发了,而张华,也最终成为这场乱世中的牺牲品。

公元300年,“八王之乱”进入白热化阶段,赵王司马伦(晋武帝的叔父)趁张华外出巡查之际,暗中联络外戚贾谧(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侄子,当时专权的重要人物)与宗室诸王,以“诛杀贾后、清君侧”为名,起兵反叛,率军攻入皇宫。

此时的张华,虽已年过六旬,却依然坚守在朝堂之上。

当司马伦的军队包围皇宫时,有人劝张华赶紧逃跑,以保全性命,但张华却断然拒绝:“我身为司空,位列三公,受先帝之托,辅佐陛下,如今社稷有难,我岂能弃之而去?若能以我一人之命,换社稷安宁,我死而无憾!”

随后,张华亲自率军守卫宫门,与司马伦的叛军展开激战。

无奈司马伦早有预谋,叛军人数众多,张华的军队最终寡不敌众,宫门被攻破,张华被俘。

司马伦深知张华的威望与才能,起初并不想杀他,而是派人劝降张华,许诺只要张华愿意辅佐自己,便可以继续担任司空之职,甚至可以封王。

但张华却义正言辞地拒绝了:“我乃西晋之臣,只知辅佐晋室,岂能屈从于叛贼?你等起兵反叛,祸乱社稷,终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司马伦见张华拒不投降,又担心张华的威望会影响自己的叛乱计划,便下令将张华及其家人全部处死。

公元300年正月,张华被押赴刑场。

临刑前,他面对皇宫的方向,跪拜叩首,感慨道:“先帝知我,托我以社稷之重,如今我未能保全社稷,唯有以死谢罪!愿陛下日后能明辨是非,愿西晋能早日安定,百姓能安居乐业!”

完,他从容就义,时年69岁。

张华的家人,包括他的儿子张祎、张韪,以及孙子辈,也全部被杀害,一门忠烈,令人扼腕。

张华死后,西晋朝堂彻底陷入混乱,“八王之乱”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西晋王朝的灭亡。

而张华的忠烈之举,却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

东晋时期,晋元帝司马睿为张华平反昭雪,追赠他为“侍症司空、壮武公”,并派人重新安葬张华及其家人,恢复了张华的名誉。

唐代史学家房玄龄在编撰《晋书》时,更是对张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称他“以才学事武帝,以忠烈殉惠帝,可谓西晋之栋梁,乱世之君子也”。

张华的一生,是西晋时代的缩影——他见证了西晋的统一与繁荣,也经历了西晋的浮华与动荡;

他以才学引领文坛,以胆识安定社稷,以忠烈殉葬家国,虽最终未能挽救西晋的衰落,却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士大夫”的担当与风骨。

如今,千年已逝,西晋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八王之乱”的硝烟也早已散尽,但张华的《博物志》依然流传于世,他的忠烈事迹依然被后人传颂。

他就像一颗在乱世中闪耀的星辰,即便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照亮着中国古代文化与精神的长河。

喜欢中国古代名人传请大家收藏:(m.fhxs.com)中国古代名人传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虚拟造物主 重生之辅警的逆袭 星球大战之第四天灾 你们选养子,我成首富你后悔? 穿越星际我在未来当女皇 惨死新婚夜,娇娇王妃浴血成凰 我是正人君子,奈何系统坑我 战骨 全职法师 我乃花界太子 御魂者传奇 武侠:杀敌爆修为,我无法无天 穿越明末成饿殍 天子诏 九叔世界之以德服人 我,暴走萝莉?轰翻一切! 尘缘三生 校园修真高手 七十年代纪事 诸天从四合院启航
经典收藏 朕不吃这一套 一代战将 三国从忽悠贾诩开始 远征欧洲 穿越明末,要怎么逆天改命 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 本世子摆烂躺平后,竟然天下无敌了! 奸臣滚开,朕要当千古明君 传古今记之三国末蚀 三国:我,开局选择反贼阵营 一王二后,称霸天下,从皇子做起 娘子别怕,夫君助你成神 大明小财神 知否!从大娘子的妈宝男开始崛起 从死囚到帝王 那些你不知道的黑历史 我在现代留过学 嘉靖好大儿 豪情德克萨斯 带着淘宝回大唐
最近更新 明末钢铁大亨 烈虎军 天崩开局,从死囚营砍到并肩王 没道德后,路过的狗都得挨两巴掌 杨广听劝后,大隋请天下各国赴死 充军之奴,砍到一字并肩王 穿越之我在古代搞发明 关于我在兽耳部落种田那些事 被弃后,我入寒门科举成状元 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 盛唐华章 穿越大宋,女侠全是我的! 赤潮覆清 始皇帝看到地球仪后,炸裂了 主和爹,好战妻,只想当咸鱼的他 谁懂,我一现代人在原始社会称帝 天工开物,我在古代养妻儿 不会点兵,但我依然是大汉战神 亮剑:让你偷家,你登陆东京湾? 大明:我只想做一个小县令啊
中国古代名人传 轩辕风雪 - 中国古代名人传txt下载 - 中国古代名人传最新章节 - 中国古代名人传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