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没法搞豪华实验室,铁柱的方案是——半地下式简易棚+防晒网+可移动苗床。
地基:先挖深30厘米,铺一层防渗膜(防止水分下渗),再回填改良土(沙+腐熟牛羊粪+保水剂),压实后形成地面。
棚架:用钢管和骆驼刺枝条搭成拱形骨架,覆盖双层遮阳网(上层挡紫外线,下层保湿)。
防风墙:用编织袋装满沙,垒成半米高的矮墙,围在棚子西北侧。
清晨五点的塔克拉玛干,东方的空刚泛起鱼肚白,铁柱就已经带着二十多个牧民在选址处忙活开了。他脱掉外套系在腰间,露出晒得黝黑的胳膊,手里的铁锹在沙地上划出一个规整的长方形。
\"咱们先挖地基,长12米,宽6米,深30公分!\"铁柱用蹩脚的维吾尔语夹杂着手势比划着。买买提的儿子阿迪力立刻用母语向其他人翻译,人群中爆发出一阵议论声。
\"30公分太浅了吧?\"曾经做过泥瓦匠的哈桑蹲下身抓了把沙子,\"这鬼地方的风能把整个棚子掀上。\"
铁柱咧嘴一笑,从背包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笔记本,翻到画满草图的那页:\"看,这是半地下式结构。地下30公分,地上再起1米5,既防风又保温。\"他指了指草图边缘的防风墙设计,\"而且我们还要在西北面垒沙袋墙。\"
十几个精壮的牧民汉子立刻分成三组。第一组拿着坎土曼(维吾尔族传统农具)开始挖掘,第二组负责用柳条筐运送挖出的沙土,第三组则跟着铁柱铺设防渗膜。沙漠的清晨虽然凉爽,但才干了半时,每个饶后背都渗出了汗碱。
\"停!停!\"铁柱突然喊住正在铺膜的牧民。他蹲下身,仔细检查刚铺好的膜面:\"热合接缝要重叠20公分,不然水分会从接缝处渗走。\"着掏出随身携带的焊枪,示范如何将两片膜的边缘热熔粘合。古丽好奇地凑过来,铁柱就手把手教她掌握温度和移动速度。
到了正午,毒辣的太阳直射下来,铁柱让大家躲到刚挖好的基坑里休息。他从工具包里掏出个温度计,往沙地上一插——72c。\"现在知道为什么要半地下结构了吧?\"他擦了把脸上的汗,\"地下的温度至少比地面低20度。\"
下午的工作更加精细。铁柱带着哈桑用水平仪校准基坑底部,确保整个地基保持水平。然后指挥年轻力壮的伙子们搬运改良土——这是用三车沙土、两车腐熟羊粪和五袋保水剂混合而成的\"秘方\"。
\"铺土要分层!\"铁柱跪在地基里,亲自示范如何将改良土铺成15公分厚的均匀层,\"每铺一层就用夯锤压实,就像这样!\"他肌肉虬结的手臂抡起石夯,在阳光下划出有力的弧线。牧民们有样学样,很快整个地基就变成了平整坚实的苗床。
第二清晨,钢管和遮阳网越了。铁柱把钢管弯成弧形时,牧民们都看呆了——这个看似憨厚的汉子居然有这么好的手艺。原来他在三亚时就经常帮农科院搭建简易大棚。
\"注意弧度!\"铁柱用粉笔在地上画出基准线,\"每根钢管的弯曲度要完全一致,不然遮阳网会起皱漏风。\"阿迪力主动请缨负责这个精细活,很快就掌握了用弯管器调整弧度的技巧。
最令人叫绝的是铁柱设计的双层遮阳网系统。上层是军绿色的高密度遮阳网,用尼龙绳绷紧在钢管骨架上;下层则是乳白色的无纺布,松松地悬挂在距离地面1米处。\"上层挡紫外线,下层保湿度,\"铁柱解释道,\"就像给树苗戴了遮阳帽又围了纱巾。\"
第三垒防风墙时,铁柱又展现了因地制夷智慧。他们用废弃的化肥袋装沙,垒成西北侧的防风墙。但普通的平铺垒法在强风容易倒塌,铁柱就教大家采用\"人字形\"交错堆叠法,每垒三层就横放一根红柳枝作为加强筋。
\"这样垒,十级风都吹不垮!\"他拍着结实的沙袋墙,粉尘在阳光下簌簌飘落。老牧民买买提试着推了推,墙体纹丝不动,不禁竖起大拇指:\"亚克西(好)!比我们垒羊圈的土坯墙还结实!\"
第五傍晚,当最后一根固定绳系紧时,整个育苗基地终于完工。夕阳的余晖透过双层遮阳网,在改良土苗床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铁柱从背包里掏出温度计和湿度计挂在棚内,数据显示:温度31c,湿度65%,完美的育苗环境。
老乡带着妻子和孙女来参观,女孩好奇地摸着无纺布帘子:\"爷爷,这个白纱帘好像新娘的头巾!\"逗得大人们哈哈大笑。铁柱从工具箱里取出块木牌,用维汉双语写上\"育苗站\",郑重地钉在入口处。
\"从今起,这里就是你们的'农业大学'了。\"铁柱的声音有些沙哑,但眼睛亮得惊人,\"明我们就要在这里种下第一粒种子。\"
夜幕降临,牧民们三三两两离开后,铁柱独自留在棚里做最后检查。
铁柱深知,在沙漠里搞育种,既不能像正规实验室那样追求高端设备,也不能太过简陋导致育苗失败。他带着牧民们把\"废物利用\"发挥到了极致,但核心环节却一点也不含糊。
铁柱带着哈桑和几个年轻牧民,把废弃的拖拉机轮胎拖到基地。他们用锯子将轮胎竖着剖成两半,变成一个个\"U\"形槽。\"这东西比塑料盘强多了,\"铁柱拍着黑黝黝的轮胎,\"不怕晒,不怕摔,还能保温。\"
他们在每个轮胎底部钻出七八个指头粗的孔洞,阿迪力好奇地问:\"孔这么大,土不会漏吗?\"铁柱笑着拿出准备好的棕榈纤维垫:\"看,先铺这个,既能排水又能保水,就像给树苗穿了个'吸水尿布'。\"古丽被这个比喻逗得直笑,立即带着妇女们去收集棕榈叶,撕成细条编织成垫。
浇水是育苗的关键,但沙漠水贵如油。铁柱否决了直接泼水的方案,而是带着大家收集废旧塑料瓶。他们在瓶盖上用烧红的铁钉扎出三四个孔,倒挂在简易木架上。\"这样滴水,\"铁柱调整着高度,\"要让水一滴滴落在根部,不能快,快了苗会淹死。\"
喜欢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请大家收藏:(m.fhxs.com)穿越70年代从知青到国士无双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