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策马奔到火炮阵地,他勒住缰绳,目光第一时间便被那些刚刚架设妥当的新式火炮攫住。
那庞然大物在残阳下泛着冷硬的铁光,比寻常红衣大炮的炮身更粗,能填装更烈的火药,因此,其质地也更硬,足以承受狂暴的膛压。
炮架下,五尺高的铁轮深深嵌在夯实的泥土里,轮缘还卡着加固的木楔;额外加装的四组斜支架从炮身两侧伸出,牢牢撑住地面,将这巨炮的重心压得稳稳当当。
最显眼的是铁铸车架前端,錾刻着三个镏金大字,在余晖中明晃晃灼人眼目:
“真武大炮”
崇祯勒住马,转向身旁一身戎装的火器营将领,沉声问道:“牛德马,这炮调校得怎么样了?”
“回陛下!”
牛德马跨步上前,行了个军礼,声音洪亮如钟:
“其中三门炮位填装的开花弹,已用测远镜校准盖州城楼东南角,弹着点误差不超过三尺,依末将看,三炮定能轰塌其门楼!
另外五门填装的燃油弹,炮口特意抬高了三寸,弹道计算精准,保证能越过城墙,直轰城内,那油弹炸开后,火油飞溅,遇火即燃,定能在城中造成难以扑灭的大火,让建奴首尾难顾。
发射前的所有准备都已妥当,只待陛下一声令下,这‘真武大炮’,就能让建奴好好尝尝鲜!”
崇祯闻言,再一次看向盖州城头,心中想起很多事情。
明代盖州南城墙的历史记载较为详细。根据《奉通志》记载,盖州卫为辽辰州旧址,明洪武五年由指挥吴玉创建,又向南拓展城垣并通体砌砖,奠定了后世所见的基本格局。
这座城墙最初的规制清晰可考:
墙高 1 丈 5 尺(折合今约 4.8 米),墙外护城河(池)深亦 1 丈 5 尺,城郭周长 5 里 127 步(约合 3260 米),整体呈方正格局,南城墙作为后期展筑的重要部分,更是集中体现了明初筑城的严谨工艺。
南城正门名为 “广恩门”,门楣上方矗立着巍峨的门楼,飞檐翘角,既作了望之用,又显卫城威仪;
嘉靖年间,为强化防御,城墙四角又增筑敌台,台体向外突出,可对城下形成交叉火力,进一步完善了城防体系。
城墙之内,城市肌理井然有序:
一条主干道贯穿南北,如城市的脊梁,两侧建筑密集排布,市井烟火与官署在此交融。
城北为衙署区,是地方军政事务的核心,毗邻之处便是着名的玄贞观 。这座供奉真武大帝的庙宇,保留着鲜明的金元建筑风格,殿宇梁架粗犷厚重,斗拱形制古朴。
而西门方向的崇教寺,则是文脉传承之地,内奉孔子,香火绵延,见证着盖州作为边地重镇的文化积淀。
崇祯穿越前,曾有幸游历盖州,亲见明城墙遗址的残貌。后世留存的南城墙遗迹虽仅长约 50 米、高约2米,却依然可辨当年风骨。
墙体由带有工匠印记的青砖砌筑,砖缝间白灰勾缝细密坚实,严格遵循着明代 “砖砖相错、缝缝相接” 的筑城规范,每一块砖石都烙印着当年营造的严苛标准。
尤为难得的是,遗迹内还保留着完整的马道系统。
由登城斜坡与马道巷路组成,沿城墙内侧呈环形分布,斜坡采用卧砖砌筑,砖块横向平铺,层层递进,既便于车马登城,又能分散荷载,可见明代筑城技艺中 “实用与坚固并重” 的智慧。
崇祯一边想一边顺着牛德马手指的方向,望向炮口与盖州城楼的连线,点零头:
“那就让建奴听听,什么叫雷霆之威。让建奴看看,什么叫做灭顶之灾!”
“遵旨!”
喜欢崇祯:30年不上朝请大家收藏:(m.fhxs.com)崇祯:30年不上朝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