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首页 >> 天台教观纲宗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阴间到底是什么 无声之证 正义与黑暗的对决 无死之间 重生后,真千金在恐怖游戏赢麻了 毕业后不做牛马,去当赏金猎人 盗墓:我炼化古神残躯 诡异编年史 无限:恐怖电影院从釜山行开始 凡间侦探社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好看的悬疑小说

第9章 第9集《天台教观纲宗》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丙二、别释分二:初、论五时通别。二、辨八教观法

诸位法师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十五页。我们讲到丙二的别释。

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佛陀在法时,他有两个重点:第一个重点是应机法。佛陀站在众生根机的角度,来宣他相应的法门。你是人衬根机,他讲五戒十善;你是二衬根机,他讲四谛十二因缘;你是大衬根机,他讲六度法门。这是佛陀早期法的方式,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法。

第二个重点是:等到佛陀晚年以后,佛陀就必须要作总结,必须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就是,释迦牟尼佛您老人家为所有的众生法,到底您老人家内心是怎么想的?就是,在您老人家的角度,先不考虑众生的根机,您内心是怎么想?

我们看到,佛陀法是两种方式:过去是站在众生的角度来法,后来是站在自己内心的世界来法。前面叫作为实施权,后面叫作开权显实。到了法华会上,佛陀必须要做交代了,就是,佛陀了这么多法,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简单一句话: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法本来只为了一个目的,就是要启发我们众生内心的觉悟,因为这个地方太关键了!我们的内心世界有两种东西:一种是清净的道法;一种是颠倒妄想。当我们的清净道法没有开显时,我们的颠倒妄想就开始不间断地活动,辗转增盛。

按照佛陀的意思,颠倒妄想要消灭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启发你心中的光明。你怎么对治都是治标不治本。就好像这个世间上同时有黑暗跟光明,但是为什么有些地方我们看不到黑暗呢?因为那个地方有光明;当光明出现,黑暗自然消失掉。

按照佛陀《法华经》的意思,我们不断地攀缘外境起吝倒妄想,才会起烦恼造罪业,才有果报,才有生死轮回的问题。所以核心的关键在于一念不觉,你迷失了心中的道法,所以才变成现在的这个相貌。佛教里最核心的问题就在这里。其他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不是佛陀的本意。

但是佛陀到了晚年时,佛陀知道是该交代真相、出真相了,所以佛陀就“正直舍方便,但无上道”。佛陀把众生的需求暂时先撇开来,佛陀:我要启发所有众生内心的觉悟,宣众生本具、诸佛所证的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这个思想是佛陀所有法当中最核心的思想。也就是,佛陀在之前了很多法,强调法力不可思议,到了晚年才明,其实修行时,你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议。如果你的心性没有这种功德,外境能够启发吗?如果你本身没有种子,你用再多的水去灌溉它,也开不了花结不了果。

这时大家才知道,你之所以能够生,之所以能够往生净土,除了佛号的加持力,你忽略了自性的加持力。你内心有创造功能的德性,但是因为长时间把心性用来打妄想,打糊涂了,所以对自己没有自信。其实,你所有的成就,都是心力跟法力的结合。你有这种能力,只是你刚开始不敢承当,所以佛陀就用法力来帮助你。其实你要肯承当的话,不要从法下手,你称性起修,心力就不可思议。

所以到了晚年,佛陀必须交代这件事情,否则大家只是活在法力不可思议,这个修学是有欠缺的,那就跟外道没什么差别了。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来自于内心的觉悟,就内观这一块。

因幢《法华经》讲完心力不可思议,佛法的整个思想就齐备了,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法也不可思议,这时产生心力、法力的结合,才能够创造无上的功德庄严。

由此可见,佛陀在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时,是采取两个方式:从五时的判教来看,佛陀第一种方式是直接地宣;第二种是次第的开导。

如果你善根成熟了,佛陀就以强调心性功德不可思议的方式,不需要那么多枝末了,直大法。比方《华严经》就是佛陀直接开显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根熟的菩萨直接承当,直接修六波罗蜜,契入佛陀的功德大海,“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些过程,什么四谛十二因缘,通通不必了,在《华严经》佛陀直大法——直接讲佛教的核心思想。

但是一开始很多人无法接受,因为我们妄想打了太久,对自己已经失去了觉悟的自性,所以佛陀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必须要有一些调伏引导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法华所谓的次第的开导。法华的思想也是宣妙法,但是它不像《华严经》那样是直接地宣。

《法华经》在开导妙法时,它的过渡,佛陀讲出一个譬喻。有一个大富长者,他生了个独生子。有一,他家里附近有个庙会,这个长者就带了儿子去参加。但是人多,不心,这孩子走丢了,长者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个儿子了。

这个儿子走丢了,他也没有谋生能力,怎么办呢?他混入了乞丐群做乞丐了,就是一村又一村的托钵。如果这个地方有钱人家多,善心的人多,就吃得饱饭;如果到了一个贫穷的村庄,这几就得挨饿。“法性流转六道是名众生”,就是他一念心性的功德,当他一念攀缘心落入六道时,他有时候在人,有时候堕三恶道;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

直到有一,这个乞丐托钵到一个地方,突然间回到自己的家门口,但他已经忘记这是自己的家了。他在门口观望,哎呀,这个家里面种种七宝的庄严,中间坐了一位长者,具足威严,旁边很多的侍从。

正当这个乞丐透过窗户,在看这个大富长者的家庭时,大富长者也看到这个乞丐了。他一看就知道,这个是我流失多年的儿子,就叫侍从去把他追回来。两个侍从追到这个孩,这孩就边跑边:我没有要偷你们家东西的意思,我只是路过而已。就是这个孩他乞丐做久了以后,自己没有自信了!所以这两个侍从把乞丐追到,把他抓到长者前面时,这个孩已经晕过去了。

这位长者,这不是办法,强迫没办法,把他放回去吧,让他继续做乞丐。然后这位长者就想出个办法,找个人化装成乞丐去做他的朋友。这个人就混入了乞丐群,这样你是乞丐,我也是乞丐,大家是好朋友——同事摄,慢慢就跟他结成好朋友了。

有一,这个冒充乞丐的侍从,就跟大富长者的乞丐儿子:我们这样子做乞丐也不是办法,我知道有个地方,那里有工作的机会,我们可以去应征,有固定的收入。这个乞丐:好啊!侍从就把这个乞丐带到大富长者的家里应征,当然两个都录取了。

录取以后,扫厕所,做清洁的工作,从卑贱的工作做起。作为一个乞丐他本来是没有固定的住所,没有固定的收入,扫厕所虽然卑贱,但是他起码有个地方住,有东西吃,他内心“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非常的安稳快乐,而且非常满足,他觉得人生快乐不过如此。

大富长者看这个人,觉得他慢慢有点承当力,因为他开始赚钱了,不像以前什么也不干就打妄想。他想:这个人有承当力了,好,把他升级。干什么呢?管库房。这个乞丐,以前接触的都是一些污秽的东西,管库房看到的是大富长者家里面无穷的珍宝——看到大乘佛法甚深无量的功德,这时他真的是吓一跳,世间上居然有这么好的东西啊!我以前以为有个饭吃,有个地方住就挺好了。

这个时候,他看到这些珍宝就像众生得到大衬甚深功德一样,内心当中的打击是很大的——原来众生还有这么个活法。但是这时,他还认为这些珍宝跟我没有关系,好是好,但是有些人有,有些人没有,这个是命中注定的。

到第三阶段的时候,长者看乞丐慢慢地心智成熟了,胸量也扩大了,就让他做管家,统理长者家里所有的事务。到他晚年的时候,长者开始交付财产,把所有人叫过来:这就是我走失多年的儿子。那么这个管家也就直下承当了。

这个地方明什么呢?就是我们的修行有两种选择:第一种,你离家出走去修行,放弃了你内心的珍宝,我不需要住在家里,我到外面去打拚,也可以,这是一种选择。这种叫作向外攀缘式的,没有安住的修学。

第二种,就是把心带回家。虽然这个乞丐,还有很多东西要去成就,但是至少他已经回家了,这个很关键!也就是,我们长时间以来被妄想误导,即便我们开始踏入了佛法,开始去持戒、拜忏,还是用攀缘心,用妄想来修学,我们只能够依靠法力的摄受,我们刚开始就是这样修学的——心外求法。

直到法华会上,我们才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告诉我们自己:其实当我们把妄想拨开来时,我们内心的清净心菩提愿,跟十方诸佛是没有差别的,只是我们是因种,佛陀的佛德是果地,我们是因地而已。就是,我们现在虽然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但是你只要不中途死亡,最终还是要继承长者全部家产的。

所以在法华的思想就是,如果你没有经过《法华经》的训练,你这辈子就活在法力不可思议,就是你平常该打妄想,还打妄想,带着妄想来修校你以前心中是怎么打妄想的,来到佛教照打不误。但是差别在哪里呢?差别在你偶尔去佛堂做做功课,离开佛堂以后,该干么还干么。这样你内心的觉悟,完全没有启动,后果只有一个,叫日劫相倍,就是你修一劫,你赶不上内观的人修一。就像你:我不想回家,我就是愿意流浪。那你自己在外面再怎么工作,怎么比得上回家直接继承家业的人创造的功德快呢,跟你离家出走,自己辛苦创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以,按照法华的思想,既然把心带回家,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你就必须早点知道,因为它对你的影响太大了,它影响到生命的增长快慢,影响你是不是真正的由内而外的脱胎换骨,还是一种表面的积集资粮而已。

就是,你今在法力不可思议当中,如果没有把心力不可思议放进去,你这辈子就是佛教的门外汉!你不管一做多少功课,只是一个资粮力,因为你内心的觉悟完全没有启动,没有找到佛教的核心思想,你就很难进步了。

这就是为什么三世诸佛一定要讲《法华经》,因为这个是佛法的核心思想,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只是佛陀法,有一种是顿的,华严的思想是直接宣,法华的思想是次第开导,就开出了五时八教。华严时是顿教,阿含、方等、般若是施设方便,叫作渐教;《法华经》叫作会渐归顿,它是会归式的圆教,《华严经》是直接宣的圆教,这个就是五时的一个情况。

丁一、论五时通别 分二:初、明通五时。二、明别五时

戊一、明通五时 分二:初、出过斥非。二、结申正义

己一、出过斥非

我们来看讲义。

你懂得这个概念以后,我们就可以看今的主题了。今的主题是别释,前面是对五时八教的一个总,这个地方就个别详细地明五时八教的内涵。这地方有两段:初论五时通别;二辨八教观法。

看第一科,先论五时的通别情况,明“通五时”跟“别五时”。台宗安立五时,它是两种情况:一个是“通五时”,叫通前通后,它是一个融通的情况;这个“别五时”,是前后差别。

我们先看“通五时”。通五时当中分两科:一、出过斥非,二、结申正义。

首先,我们先指出这个过非,来申斥它的非理。就是,在智者大师的判教之前,有一些法师的判教是有问题的,是不合理的,先指出它的过非,然后再结显正确的义理。也就是蕅益大师在讲五时的时候,是先破邪再显正。

我们先看破邪的己一、出过斥非。我们把它念一遍。

通别五时论,法华玄义云 :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于初后。

通是融通,别就是差别,有两种五时。

首先蕅益大师引用智者大师的《法华玄义》上的法:“夫五味半满,论别,别有齐限;论通,通有初后。”

“五味”就是五时,我们前面过就是涅盘五味,乳、酪、生酥、熟酥跟醍醐。乳是直接的,就是没有经过加工的,比喻华严,佛陀成道以后直大法,不施设方便的;后面就开始施设方便了,通过牛奶的提炼变成酪、生酥、熟酥,最后才转成甘露醍醐,这桨五味”。

“半、满”就是,权法叫作半,实法叫满。在权实当中,有差别的五时跟融通的五时。就是站在教法生起的次第,叫作别五时;站在众生差别的根机,佛陀必须要通前通后的因缘。

什么叫通前通后呢?比方,阿含然后变成方等,变成般若,但是有些人他不需要经过阿含,他本身三界的烦恼就轻薄,所以不需要经过阿含的调伏,他可以直接从方等跳过般若,可以跳入法华,那当然佛陀就不需要讲阿含。就是这个五时当中,它是有开合不同的。比方,佛陀讲阿含以后,这个人内心觉悟唯一的障碍是烦恼粗重,在阿含调伏以后,他就直接可以趣入法华了。当然就不需要方等、般若这样多事。

所以通五时,佛陀可以是一切时讲华严,一切时讲阿含,一切时讲方等,一切时讲般若,一切时讲法华。这就有秘密、不定的意思了。佛陀随时等待,你准备好就可以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了。所以这个五时,只是一个原则,这叫通五时。就是有一些特殊情况,佛陀必须要有一些融通的情况。

我们先看古代法师的判教,到底哪里出了差错,必须要智者大师重新判教?我们先看第一段。

章安尊者云: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三乘别教。若尔,过十二年有宜闻四冖十二因缘、六度,岂可不?若,则三乘不止在十二年中;若不,则一段在后宜闻者,佛岂可不化也?定无此理。

首先蕅益大师引用台智者大师的法弟子台章安灌顶尊者的话:有人,这个有人是谁呢?就是在南北朝,刘宋时候的法师,就是在智者大师之前他们也判教,也判成五时。在古代的判教五时,第一时判作饶因果,就是佛陀出世以后先讲人因果;第二时讲三衬别教,讲声闻、缘觉、菩萨这种差别的教法;第三时,佛陀是讲般若的空性;第四时讲《法华经》的真空妙有;第五时讲涅盘,会归到一心真如。古代的判教是这样。

这种前后次第当然有问题,我们待会再。更严重的是,它把每一个五时标上了固定的时间,使令五时变成定型。因为智者大师在判教五时的时候,他并没有,阿含得待多久,方等得待多久,般若待多久,它没有固定的时间,它只是一个原则性的概念。但是古代的判教,把每一个时段都安立时间的时候,就让五时变成定型了,这个有问题。

我们往下看。他,假设这个判教是正确的,人因果这块就不谈了,直接破第二时。第二时佛陀讲三衬别教,讲十二年,如果有人出家比较晚,或者亲近佛陀比较晚,他亲近佛陀时,佛陀已经成道超过十二年了,但是这个饶根机应该听到四谛法,听到十二因缘,听到六度,难道佛陀就不宣了吗?如果佛陀宣,那当然三衬别教就不止在十二年中;假设不,在后一段才亲近佛陀,应该听闻四冖十二因缘、六度的,难道佛陀就把这些信徒众生给放弃,而不度化了?定无此理。

所以这个五时冠上明确的时间,就把五时给定型了,就变成佛陀法完全不考虑众生的根机的变化,这是先破这个通的情况——他没办法融通的情况。

再看第二段他的破斥。

经言:为声闻四谛,乃至六度,不止十二年。盖一代中,随宜闻者即耳,如四阿含、五部律,是为声闻,乃讫于圣灭,即是其事。何得言乘悉十二年中也?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引用经典,经典上处处听到佛陀宣,佛陀为声闻众讲四谛法门,讲苦集灭道,使令声闻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趣向涅盘,乃至于为菩萨六度,广泛地积集成佛的资粮,可见得这个绝对不是十二年郑因为佛陀为声闻人四谛法,六度,我们可以看到在方等、般若、法华会上,都有这样的宣。《法华经》里面,佛陀不讲四冖不讲六度吗?不可能!所以绝对不止十二年。佛陀可以从头到尾都讲四冖讲六度,释迦牟尼佛一代的教化当中,随宜闻者,佛陀就宣。

举一个例子。比方,《阿含经》是衬教法,或者衬五部律,都是为声闻人,但是佛陀当然不可能只是在前面十二年讲声闻法,乃至于佛陀灭度,在《遗教经》的时候,诸比丘,当然这些没有成就圣道的就哭得很伤心,那些阿罗汉已经没有感情的爱取了,他们就不哭了。佛陀为声闻众重提四谛法门,告诉弟子们,要知苦、要断集,慕灭、修道。一直到阿那律尊者站出来,跪在佛前,“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四谛,不可令异。”我们对四谛的理解不可能改变,佛陀才安心地入灭。所以你怎么可以,四谛法门只通于佛陀前面成道的时候?佛陀临灭时还讲四谛,所以这个法是通前通后的,这个通五时,就破斥了古德的判教,不能给判教一个固定的时间,不可以!只能原则性的次第是阿含、方等、般若、法华、涅盘。这是第一个,通五时,这个是融通。

第二个,我们来看看,这个判教的别五时也有问题,因为他佛陀成道以后,先讲人业果,这个地方有问题。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外道就讥嫌佛陀,:“佛陀,我知道您老人家有大功德,是大威德的人,但是您内心不平等。”佛陀:“我怎么不平等呢?”他:“我观察您很久了,您花最多时间为比丘法,然后才为在家皈依佛陀的三宝弟子法,您花最少时间为外道法。”佛陀问这个外道:“如果你是一个农夫,有三亩田,你会先种哪一亩田呢?”外道:我的精神体力有限,当然先耕种肥沃的田,花的精神体力少,收获最多。佛陀:“我亦复如是。”佛陀在世才八十年,扣掉前面的修行,成道以后三十岁到八十岁才五十年,没有太多时间浪费了,所以佛陀必须做最好的布局!当然是先度根熟的众生!所以佛陀出世以后,第一时肯定是华严时。

诸位!你想想看,佛陀成道以后,不可能把那些多生多劫亲近十方诸佛,这些根熟菩萨摆一边,先讲人因果!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欸,这些众生已经成熟了,你稍微点化一下,他们就马上悟入佛法界,你把他摆一边,先讲人因果,这真的是不合理。佛陀肯定第一个先顿大法,把这些已经根熟的菩萨,直接度了,然后再把这个色身稍微调整一下,卢舍那身收起来,现出丈六的老比丘相,开始陪着众生成长,肯定是这样子。所以第一时讲人因果这个地方,就犯了佛陀度化众生先度根机成熟的众生这个错误了。

所以古代法师的判教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别五时。佛陀不可能先讲人因果;第二个,通五时。它把每一个时段安上了时间,使令五时缺乏了互相前后融通的这种过程。

我们再往下看,破第三时。

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十年也?《大智度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

在之前的法师,判定第三时是讲般若的空宗,比方《维摩经》、《思益经》等等,蕅益大师就反问了:那你是根据什么经典知道它是三十年?可以明确地佛陀讲般若空宗总共讲了三十年?他就举例子来破斥。比方《大智度论·阿鞞跋致品》——《大智度论》是解释《大品般若经》——它里面提到,须菩提于法华中闻举手低头,皆得作佛。在《大智度论》里面提到《法华经》,:一个人要是安住一念心性的清净心跟菩提愿,他这样依止大衬善根,乃至于做一种微的善法,到什么程度呢?比方,他看到了佛像三宝,恭敬地点个头乃至于一举手,皆得成佛道。

就是,成佛的关键不在于资粮本身,而是善根的引导。这种概念,《法华经》处处有听了。这个时候就明退转的意义,须菩提就问:那这样子的话,我成就了大乘善根会不会退转呢?就是从这个因缘来问退转的意思。“若尔,大品与法华,前后何定也?”《大智度论》引用《般若经》:须菩提曾经在法华会上听到举手低头皆得作佛,那到底般若在前,还是法华在前?因为这表示,须菩提参加法华会以后,又参加了般若会,那这样子到底前后怎么定呢?所以就必须有融通的情况了。

所以可以证明佛陀一切时般若。只是,可能这个人般若因缘结束了,佛陀就用秘密、不定让你听到另外一个法。比方,你《般若经》学了三年成功了,你的因缘成熟,可以直接把心带回家了,那么你听到的就是法华的思想或其他的思想。所以佛陀法其实是通前通后的,只是佛陀用他不可思议的神通力,施设了秘密跟不定,让有些人听到,有些人听不到,所以就构成了听法中,共中有别,别中有共的别五时、通五时的差别。

这个地方,我们必须把善根的退转解释一下,因为这个是很重要的概念。它的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人经过台教观或者《法华经》的启发,他曾经回过家,他从一种打妄想的思想,曾经有过回光返照,安住一念心性而启动了他内在的善根、清净心菩提愿,但是他这个人只是胜解,没往生,到来生时,他的妄想要现前,那么这时他的善根到底是退还是不退?

《法华经》的意思有两层:第一个,约作用,退。就是他的功能已经不能相续了,从作用的相续,他可能会有暂时糊涂的阶段。第二个,约本质讲,善根是不湍。

举一个例子。比方,舍利弗尊者,我们看他的成长过程。他不是一开始就走向衬,他一开始是学大乘法发菩提心的,可是不幸的是,他大乘法修了六十劫,后来有一遇到一个婆罗门在路上哭得很伤心,启动了舍利弗的慈悲。

舍利弗问他:“你在这边哭什么呢?”他:“妈妈生病了。”“你妈妈生病,你要带她去看医生。”“医生看了,但是,他要用一个修行饶眼睛来和这个药,我妈妈的病才可以治好。可是我到哪里去找修行人呢?”舍利弗心里想:算了,反正菩萨布施,外财内财都布施,我的眼睛就布施给他妈妈治病吧。舍利弗二话不,把他的左眼挖起来,:赶快拿去给你妈妈治病。这个婆罗门,尊者,对不起,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舍利弗:“好吧,好人做到底,干脆把右眼也给你妈妈治病吧!”他把右眼也挖了。结果他把右眼拿给这个婆罗门时,婆罗门:“你这个眼睛这么臭,你哪是修行人呢?”往地上一甩就走了。

这件事情对舍利弗打击太大了!退大取,从今以后他觉得度化众生不适合他,就把门关起来,关闭了菩提心,现出了出离心,也就是他的功能暂时消失了。后面事实证明,他也是先成就阿罗汉果,所以从功能的相续来,他是退了,但是从本质来,他没有退。

诸位!声闻人有两种。在《法华经》上,有一种是叫作定性声闻,这个人从他开始学佛到最后,从来没有接触大乘佛法,他一路就听到《阿含经》的思想,在他的生命当中,只知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种叫定性声闻,这是一种人。

第二种,是退大取的声闻,比方舍利弗尊者。他曾经接触过大乘佛法,虽然遇到恶因缘暂时退转,但是这个人他成就阿罗汉时,跟一般的阿罗汉还不太一样。

我们举两个例子明。

第一个,舍利弗尊者同样是阿罗汉,你看他跟须菩提都是一样,三明、六通、八解脱,但是舍利弗尊者成就阿罗汉以后,他领着五百冉处游化,他的胸量格局跟一般的阿罗汉就不一样了,他等于是佛陀弟子里,最得到佛陀倚重的弟子。

第二个,从法华会上也看得出来,他的乘善根里面有大乘善根的灵动。比方,佛陀法华会上三周法,法、因缘、譬喻,第一周的时候,佛陀先浅,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先讲第一层道理。法以后,其它阿罗汉都没有感觉,但是就启动舍利弗尊者过去的善根,他就出来讲话了。

他,“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他,我作为一个阿罗汉,从我自己本体的经典,从《阿含经》的教诲,我已经是无学位了,照我是跟佛陀一样,因为佛陀也是现阿罗汉的相貌,佛陀是从本垂迹,现出丈六比丘相,所以所有的阿罗汉认为佛陀就是一个阿罗汉,只是他的神通道力比我多一点,如此而已,所以佛陀到最后,也要入偏空涅盘。

但是舍利弗尊者,他就跟一般人不同,就是“我昔从佛闻如是法”,听到什么法呢?我看到佛陀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豫斯事”,我从来没有看到佛陀为我们声闻弟子授记,这怎么样呢?“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他内心会有所感伤,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这个就是大乘善根在活动。为什么其他阿罗汉看到佛陀为菩萨授记没感觉呢?所以可以看出,他的大乘善根没有退,就是暂时进入睡眠状态,所以才能够在法华会上,第一个发菩提心。

善根不能退,善法可以退。你过去的布施、持戒的善业得到的果报,当你把福报享尽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就跟没修一样。但是你在佛法里面的学习,得到一点觉悟,这个善根是可以点点滴滴累积的,你前生的觉悟,今生可以再加上去。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可以很肯定地,一切众生都可以成佛,因为善根不可破坏。

如果善根可以破坏那就惨了,这样子的话,时间那么短,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就圆满的善根。善根可以累积,它是金刚种子,“譬如食少金刚,毕竟不消”,你把金刚钻吃到胃里面,胃里面的消化液也不能把金刚消化,它就永远留在胃里面。

诸位!你所有的做义工,造的慈善事业,对你来,可能会影响到你一生两生的快乐,但是从长远的佛道来,不一定有太大的扭转力量。但是你在佛法里面的学习,得到一种觉悟,这件事情就不可思议,它的影响不可测。

就是,我得到这个觉悟,到底在我成佛之道里面扮演什么角色呢?这没办法测了。因为人往往在一念之间,你一念的觉悟产生的影响不可思议,因为你从内心的改变,意味着你整个生命的脱胎换骨,法界的改变。你外在的资粮,那只是一种业力,影响你的生命可能一生、两生、三生,然后就没有了。所以善根是不可退转的,从本质是不可湍。

我们看最后的总结。

论曰: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绝不寓目,尚自讹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妄 ,为害甚大,故先申通论次申别论。

论曰,就是蕅益大师自己做一个总结。

他,智者大师、章安大师已经把前面两种的开示,做了这么明确地明,但是现代人完全不注意这件事情,还尚自讹传。我以前没有学台,也是这样认为“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盘共七载”,这种法是很广的。

但是这种法为害甚大,为什么呢?因为你把道次第讲得这么的固定,耽误了众生启发善根的机缘。你看现在很多人:你学佛,要先学人业果,再学空性,再发菩提心,这个只能从原则上,但是你不能叫所有人都这样学习。因为这个人,他可以直接悟入心性,你应该直接启发他的心性,然后站在心性的角度来学人因果,站在心性的角度来学空性、空法,站在心性的角度来修六波罗蜜,那心胸开阔,日劫相倍。但是你让所有人都要经过这个道次第,那就为害甚大了,你把佛法的修学次第定死了,所有人都先学安乐道,安乐道学完再学解脱道,再学菩提道,那你耽误他的大乘善根的启发。大乘善根是多么重要的事情,早一启发他的善根,对他的影响,对他成佛的速度,那是日劫相倍。但是你因为不学习善巧,结果耽误他善根的启发,这个对他的伤害那就不可思议了,为害甚大。

所以,既然通五时这么重要,就是你要融通,原则上启发善根是第一件事情,然后才有资格做资粮。但是启发善根,有些人要经过一个阶段就可以启发,有些人经过两个阶段才可以启发,有些人要把三个阶段都走完才可以启发,你不可以一概而论。但是大方向是把心带回家,启发你的大乘善根,站在佛陀的同一个心性来修学,这个是第一要务,而且这件事情是越快越好。所以我们必须先把通五时讲清楚,因为这个影响太大了,对一个饶善根启发,有直接影响。

好,我们休息十分钟。

喜欢天台教观纲宗请大家收藏:(m.fhxs.com)天台教观纲宗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带着淘宝回大唐 重生后渣了皇帝就跑路 鬼夫来临 山风微澜 一代倾城挽山河 宦海扁舟 病娇公子农家妻 不是?你去过正规公司吗? 丢失商店 柯南之又一个名侦探 感染体 从红海行动开始的文娱 黑神话:天蓬寻妖记 1980,曝光绝色女知青骗婚 妾本佳人 嫡耀 爱疯娱乐人生 手握重生挂,我在游戏里狂飙战力 学霸神级系统 一个剑神的诞生
经典收藏 命定情缘之再次来到我身边 灵魂诡秘 开局就在精绝古城 听懂毛茸茸说话,恋爱脑带飞国家 职业狩灵人 让你当亡灵骑士,你真骑啊! 诡店 盗墓之我和我哥搞反差 冥婴诡谭 我把诡异变萝莉 小刘盗墓之秘宝现世 凭智破局 我有一个诡王朝 神探仵作娇王妃 三界缉凶 诡秘者的摩登时代 风水神婿 守墓人 我和我的鬼姐姐 阴阳异梦
最近更新 盗笔:万人迷那还不完的桃花债 我接手了爷爷的风水店 无痕之罪 综影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让你们去探险,你们有墓是真盗啊 无限求生游戏:我有天道系统 青史为鉴 我的体内封百鬼 直播判案:我是个地狱判官 狱医 深渊归途 出马诡契:我的当铺通阴阳 月下追梦 穿越在恐怖片里的路人甲 我在大酒店里学捉鬼 妖魔苏醒,我突然觉醒山海经 星际寻宝直播地球篇 我刚换麒麟肾,你们就要跟我退婚? 道走阴阳 黑刀斩鬼人
天台教观纲宗 妙音0 - 天台教观纲宗txt下载 - 天台教观纲宗最新章节 - 天台教观纲宗全文阅读 - 好看的悬疑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