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供认,来夏州主要是打听您的行踪。”
“然后发现我们去了卧虎岗,于是一时兴起就跟了过来。”
“应该是无意之举,从他们口中,并不知道金丝草的秘密。”
石勇一五一十汇报道,“至于为什么是晋阳王家,那就不得而知了。”
“赵头,我会继续深查下去。但凡对我们动了歪心思的人,绝不能让他们快活。”
石勇的眼神之中,杀意浓浓。
他从一个被人嫌弃吃得太多的大头兵,然后赵暮云带回延庆墩烽燧台,还顿顿有肉吃。
后来在束勒川上,还找到了失散的兄长石刚。
随即,跟着赵暮云参与朔州之战、银州之战、蔚州之战、夏州之战,从一个普通的边军卒,成为了一府副都尉。
他知道,这一切都是赵暮云带领他们得来的。
谁要对赵暮云不利,就是跟他为敌!
“不必了,你只要守在卧虎岗,将这里牢牢看守好就是!”
“守住了这里,比做任何事情都重要。”
“至于错过第一期军事培训班的结业,那就是参加第二期。”
“这个晋阳王家,我回朔州后,会让夜不收来彻查。”
赵暮云摆摆手。
“还要参加培训啊!”石勇一阵头大。
他原以为参加夏州之战,可以逃避上课的痛苦。
毕竟斗大一个字都不认识的他,学习是件很艰难的事情。
现在长期守在这里,也就不用回去参加那军事培训班了。
可哪知赵暮云却要让他参加第二期。
“你不想参加?”赵暮云眉头一皱,“想要独领一军,必须培训班结业才校”
“好...好的,赵头!”
......
与此同时。
京城,永昌帝御书房。
“陛下,您一定要为我们做主啊!”
“我们两家向来忠心为国,世代忠良,我们的儿子为国捐躯,以及麾下五千将士惨死,都是那赵暮云按兵不动,救援来迟所误。”
“请陛下严惩赵暮云,还我们儿子一个公道。”
两个白发苍苍,穿着国公服饰的人,跪在永昌帝面前,一鼻涕一把泪,愤慨痛哭。
他们正是蔚州之战中,不等赵暮云洪水到来,就带着麾下兵马出城突围,结果遭到折兰王的骑兵攻击,几乎全部覆灭的张、李两个都尉的父亲,鄂国公和鲁国公。
蔚州之战后,内阁会议上,永昌帝要给赵暮云爵位,而且还要嫁清河郡主给赵暮云。
消息传出去后,鄂国公和鲁国公两家只关心自己儿子的情况,一直了无音讯。
直到御史台的御史大夫顾鼎铭从御史宋流那里得知战场的真相后,当即向东宫太子胤昭汇报。
太子洗马魏迁便提议,通过这个事情做点文章。
胤昭对永昌帝用晋王的女儿清河郡主捆版边将的做法很是不满。
自己老爹明摆着是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政敌,来寻求所谓的平衡,以满足他能够继续贪恋皇位的欲望。
于是胤昭同意了魏迁的提议,务必阻止永昌帝的赐婚。
随即传来消息,张、李两个都尉被折兰王的骑兵攻击后,一路南逃,结果晚上看不清路,深夜坠崖而死。
这也是好多之后才从悬崖下找到他们的尸体,确认死亡。
张、李两个都尉死亡的消息传到京城,鄂国公和鲁国公顿时坐不住了。
先不管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的儿子毕竟都是为国捐躯。
加上宋流上奏汇报了蔚州的战况,又重点了两个都尉出城的真相。
鄂国公和鲁国公两家得到消息后,一致认为是赵暮云故意延误救援所致。
得知赵暮云不仅没有问罪,还要赐婚授爵,他们当然不干了,立马跑来面圣,讨要法。
除了为儿子讨法外,他们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他们这些勋贵们世袭罔替,享受着特权和荣华富贵,岂能容许一个出身平民的边军卒挤入他们的圈子。
本以为永昌帝会念及这些国公祖上的功绩,多少会给他们一个法。
然后本就一脸焦虑的永昌帝却冷冷道:“你们的儿子需要公道,朕的儿子就不要公道了吗?你们的儿子功过,自然有兵部来判定,岂是你们来这里哭闹,从而影响兵部的裁定。”
什么!
鄂国公和鲁国公面面相觑,不明白怎么回事。
“汉王殿下在西京落入了叛军的手中,差点被丢进大锅里给煮了!”
“秦王殿下虽然逃了出来,但他的家眷被叛军俘虏,庄园也被叛军烧成瓦砾。”
“论起伤悲,你们两个哪里有陛下深呢?”
内阁首辅,户部尚书崔开济站在一旁,赶紧呵斥道。
看似呵斥,实则提醒鄂国公和鲁国公两人,要改变策略。
崔开济的话像一盆冰水,瞬间浇熄了鄂国公和鲁国公心头的悲愤之火,只剩下刺骨的寒意和惊惶。
他们猛地抬头,这才注意到永昌帝那张平素威严的脸上,此刻布满了阴云和难以掩饰的焦躁,眼窝深陷,握着奏报的手背上青筋暴起,指节捏得发白。
“汉王殿下……秦王殿下……”
鄂国公张了张嘴,声音干涩嘶哑,后面的话哽在喉咙里,再也不出来。
儿子战死固然痛彻心扉,但潢贵擘皇帝的亲骨肉落入叛军之手,甚至面临被“煮杀”的恐怖境地,亲王的家眷被掳、产业被焚。
其中的分量和可能引发的滔巨浪,绝非他们一个国公府死了儿子所能比拟的。
陛下的怒火和痛楚,此刻恐怕正被强行压抑着,随时可能爆发。
他们撞上来的时机,简直是往火山口里扔柴火。
太子洗马魏迁为何不告诉他们西京那边的消息呢?
鲁国公反应稍快,脸上的悲愤瞬间被惶恐取代,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陛下息怒!老臣……老臣糊涂!痛失爱子,急火攻心,竟……竟不知两位殿下遭此大难!老臣该死!老臣万死难辞其咎!”
他声音发颤,带着哭腔,但这次更多是恐惧而非悲伤。
鄂国公也如梦初醒,跟着叩首:“陛下!臣等……臣等失察!不知家蒙此剧难,只顾自家私怨,冲撞圣驾,罪该万死!请陛下保重龙体啊!”
永昌帝胸膛剧烈起伏了几下,方才那冰冷的目光扫过匍匐在地的两人,最终疲惫地闭上眼,深吸了一口气。
他挥了挥手,声音带着一种强行压抑后的沙哑和深深的倦怠:
“够了!朕知道了。你们的儿子……为国捐躯,兵部自会按律核查,论功过,定抚恤。朕……不会让忠臣之后寒心。”
他顿了顿,语气加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但蔚州之事,战场瞬息万变,是非曲直,也自有兵部和御史台详查,岂容尔等在此咆哮御前,妄议军机?退下!”
最后两个字,如同重锤敲在两位国公的心上。
“是!是!臣等告退!谢陛下隆恩!”
鄂国公和鲁国公如蒙大赦,连滚带爬地起身,连额头上的冷汗都不敢擦。
躬着身子,倒退着,几乎是跑着离开了御书房。
生怕慢一步就触怒了正处于巨大悲痛和愤怒边缘的皇帝。
沉重的殿门在他们身后缓缓关上,隔绝了外面的世界。
御书房内,只剩下永昌帝粗重的喘息声和死一般的寂静。
崔开济垂手侍立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大气不敢出。
他知道,方才的呵斥既是帮皇帝解围,也是在点醒两个不知轻重的国公。
更是暂时压下了对赵暮云的直接指控。
赵暮云还真是好运,这个时候西京的消息给他挡了火力。
然而,汉王被俘、秦王家眷被掳的消息,像两块巨石压在皇帝心头,也压在这间御书房的上空,酝酿着更可怕的风暴。
赵暮云的问题,太子那边的动作,还有眼前这迫在眉睫的亲王之危……
所有的一切,都如同乱麻,亟待这位心力交瘁的帝王去理清,去决断。
永昌帝缓缓睁开眼,目光落在御案上那份来自西京的、染着血污和焦痕的急报上,眼神锐利如刀,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痛楚和深不见底的寒意。
他拿起那份奏报,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上面的字迹,声音低沉得仿佛来自九幽:
“给杨定国下旨,务必将李金刚抓来,朕要将他千刀万梗”
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充满了血腥气。
喜欢乱世边军一小卒请大家收藏:(m.fhxs.com)乱世边军一小卒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