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比赛结果,就不得不提本赛季的最终积分榜。2009 年世界车手锦标赛最终排名如下:
1. 詹姆斯?巴克斯顿—— 英国 —— 本田车队 ——103 分
2. 马克西米利安?伦纳—— 德国 —— 红牛 - 雷诺车队 ——91 分
3. 鲁道夫?贡萨尔维斯—— 巴西 —— 本田车队 ——89 分
4. 马丁?韦弗—— 澳大利亚 —— 红牛 - 雷诺车队 ——72.5 分
5. 马蒂亚斯?哈马莱宁—— 芬兰 —— 法拉利车队 ——62 分
6. 安东尼?哈里森—— 美国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61 分
7. 张骋—— 中国 —— 法拉利车队 ——48 分
8. 汤米?科斯基宁—— 芬兰 —— 威廉姆斯 - 丰田车队 ——33.5 分
9. 伊万?特里波利—— 意大利 —— 丰田车队 ——30.5 分
10. 费利佩?阿尔瓦雷斯—— 西班牙 —— 雷诺车队 ——28 分
11. 恩里克?德?马特奥—— 巴西 —— 法拉利车队 ——22 分
12. 维克多?哈特曼—— 德国 —— 宝马索伯车队 ——19 分
13. 法比安?施密特—— 德国 —— 丰田车队 ——17 分
14. 尤里?卡萨莱宁—— 芬兰 ——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14 分
15. 泵?卡明斯基—— 波兰 —— 宝马索伯车队 ——11 分
16. 翁贝托?泵罗内利—— 意大利 —— 印度力量 - 梅赛德斯车队 ——6 分
17. 马克西米连?隆普雷—— 卢森堡 —— 红牛二队 - 法拉利车队 ——6 分
18. 洛伦佐?巴尔巴罗—— 乌拉圭 —— 印度力量 - 梅赛德斯车队 ——5 分
19. 东山良和—— 日本 —— 丰田车队 ——2 分
20. 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 法国 —— 红牛二队 - 法拉利车队 ——2 分
21. 北川英树—— 日本 —— 威廉姆斯 - 丰田车队 ——0 分
22. 菲利佩?雅尼克—— 巴西 —— 雷诺车队 ——0 分
23. 伯纳德?奥迪内—— 法国 —— 雷诺车队 ——0 分
24. 西蒙?戈伊科特西亚—— 西班牙 —— 红牛二队 - 法拉利车队 ——0 分
2008 赛季除 “超级亚久里解散导致田中春树与路易斯?桑德森失去席位” 外,车手阵容几乎零变动,而 2009 赛季则出现了大量赛季中途的车手调整。
部分原因是恩里克?德?马特奥与法比安?施密特均遭遇严重撞车,分别让我和东山良和获得了后半赛季的参赛机会;另一部分则源于车手表现 —— 红牛二队用西蒙?戈伊科特西亚替换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雷诺用伯纳德?奥迪内替换菲利佩?扬尼克。
这意味着,即便法拉利当初拒绝了我,我或许也能通过其他途径重返 F1 发车格。
不过,无意冒犯恩里克,我对最终的结果深感庆幸:尽管 2009 款法拉利赛车并非完美,但它的性能远胜于红牛二队、雷诺乃至威廉姆斯的赛车。
如今,我不仅成为大奖赛冠军,还与顶级车队签下稳定的长期合约,或许现在我可以:所有经历都有其意义,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若留在威廉姆斯,我绝无可能赢得新加坡站冠军,更不会成为勒芒冠军。
抛开 “失去席位” 与 “感情破裂” 的痛苦,2009 年对我而言是里程碑式的一年 —— 这一年,我证明了中国人可以在全球任何赛场、任何赛事类型中脱颖而出:无论是 A1Gp 的计时冲刺赛、F1 与印地赛车的全场正赛,还是勒芒 24 时耐力赛的 “马拉松之战”。
接下来是 2009 年世界车队锦标赛最终排名:
1. 本田车队 —— 日本(基地位于英国布拉克利)——192 分
2. 红牛 - 雷诺车队 —— 奥地利(基地位于英国米尔顿凯恩斯)——163.5 分
3. 法拉利车队 —— 意大利(基地位于意大利马拉内洛)——132 分
4. 迈凯伦 - 梅赛德斯车队 —— 英国(基地位于英国沃金)——75 分
5. 丰田车队 —— 日本(基地位于德国科隆)——49.5 分
6. 威廉姆斯 - 丰田车队 —— 英国(基地位于英国格罗夫)——33.5 分
7. 宝马索伯车队 —— 德国(基地位于瑞士欣维尔)——30 分
8. 雷诺车队 —— 法国(基地位于英国恩斯通)——28 分
9. 印度力量 - 梅赛德斯车队 —— 印度(基地位于英国银石)——11 分
10. 红牛二队 - 法拉利车队 —— 意大利(基地位于意大利法恩扎)——8 分
若你好奇为何会有 “半分”,原因是赛季初的马来西亚大奖赛因暴雨中途停赛,赛事方最终决定为该站颁发半程积分。
迈凯伦、尤其是威廉姆斯与雷诺在最终排名中的位置,充分证明了三位车手的实力:安东尼?哈里森、汤米?科斯基宁与费利佩?阿尔瓦雷斯。
其中哈里森与阿尔瓦雷斯预计将在 2010 赛季加盟顶级车队(分别为迈凯伦与法拉利),而科斯基宁的去向仍不明确,但外界普遍认为他将离开威廉姆斯。
作为他的前队友,我必须强调科斯基宁的实力,尤其是在排位赛中,我们曾相互激励、共同进步,如今他更是凭一己之力为威廉姆斯锁定了车队积分榜第六的位置。
回望 2007 与 2008 赛季威廉姆斯的车手阵容,人们终将意识到:那两位年轻车手(指科斯基宁与我)后来都在 F1 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是的,我将自己纳入其中,因为明年我将加盟迈凯伦,与 2008 年世界冠军并肩作战…… 而我毫无畏惧。
这一年,我已证明自己能与冠军同台竞技、稳定登上领奖台,甚至在状态最佳时赢得比赛。
接下来,让我们回顾我与马蒂?哈马莱宁在法拉利的搭档时光,看看我们的表现究竟如何:
我们的合作始于瓦伦西亚站:马蒂排位第六,我第八;正赛分别以第三与第六完赛。
一站后的比利时站,他排位第六,我第七,最终我们包揽冠亚军,尽管第二场比赛他仍领先,但无论排位还是正赛,我们的差距已缩到仅一个名次。
蒙扎站我在排位赛中表现挣扎,马蒂拿下第三,我仅第八;但正赛结束时,他仍守在第三,我则追到第六,当他虽得分更多,我却展现出更强的追近能力。
随后的大西洋大奖赛,马蒂以微弱优势再次在排位赛击败我(他第六,我第七),但正赛我成功反超,以第四完赛,他则第五,这是我首次在正赛中击败这位世界冠军队友。
俄罗斯站我们再次相邻发车:马蒂第四,我第五;最终他拿下赛季第二冠,我则为阻挡马克西米利安?伦纳、守护车队胜利,最终以第三完赛。
新加坡站车队排位表现不佳:马蒂第十三,我第十;但受罚退赛的车手较多,我们的发车位置均有所提升。正赛结束时,马蒂第十(无缘积分),我则拿下职业生涯首个分站冠军。
日本站马蒂排位第八,我第十二;但法比安?施密特撞车后,多位车手因无视黄旗受罚,我们的发车位置均大幅提升。正赛马蒂第四,我第六,为车队斩获不错的积分,而我的相对进步幅度仍大于他。
倒数第二站巴西大奖赛,马蒂第五起步,我第九;最终他仅获第六,我则一度冲击冠军,最终以第三完赛。
最后是阿布扎比收官战:马蒂排位第十三,我第十一;正赛他第十二(无缘积分),我则第六完赛,再次收获积分。
综上,在排位赛中,马蒂 7 胜 2 负领先于我;但正赛方面,我们的胜负比为 5:4,差距几乎持平。
要知道,马蒂不仅是 2007 年世界冠军,且全年参赛,而我仅参加了最后 9 场比赛。
更关键的是,在我们搭档的时段里,马蒂斩获 44 分,我则拿下 48 分,我比队友得分更多。
诚然,主要原因在于:马蒂夺冠时,我总能与他一同登上领奖台;而我夺冠时,马蒂却未能进入积分区。
但必须强调的是,在赛季最后 9 场比赛中,我们两人均未退赛,因此,我比他多 4 分的优势,无可辩驳。
所以,若论 “排位对决”,哈马莱宁占优;若论 “积分表现”,我略胜一筹。
总体而言,我认为自己的表现足以与队友持平。
考虑到今年仅是我 F1 生涯的第三个赛季,且前半段还在其他赛事征战,这样的结果已足以让我自豪。
喜欢F1之飞驰人生请大家收藏:(m.fhxs.com)F1之飞驰人生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