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桂花环的那,\"信任苗\"的香气漫过了整条老街。穿校服的姑娘举着花环刚跑出后院,就被巷口卖糖画的老爷爷叫住:\"给我的糖画也戴朵桂花呗?刚有人预定了'拾光'灯牌形状的。\"
思雨把花环挂在树苗枝头时,发现花瓣上沾着点金粉——是棠画蜡笔时蹭的。\"奶奶这叫'给桂花撒星星',\"棠踮着脚够花环,羊角辫上还别着朵刚摘的桂花,\"等会儿苏州的表哥要来,我要让他闻闻港城的香。\"
表哥是跟着父母来的,手里拎着个保温桶,里面是苏州的鸡头米糖水。\"我妈港城的桂花太香,得用甜水压一压,\"他把糖水倒进玻璃碗时,鸡头米在碗里滚出细碎的响,\"不过这香比苏州的野,像老周爷爷烤桂花糕时的烟火气。\"
这话被端着烤盘出来的老周听见了,老人笑着往他手里塞了块热糕:\"野才好,野花香得久。\"他指了指后院的石桌,\"城管郑刚送了副象棋来,是他爸亲手雕的,棋盘上还刻着桂花。\"
表哥蹲在石桌旁看象棋时,突然从背包里掏出个速写本。本子里画满了港城的风景,最后一页是\"拾光\"的后院——\"信任苗\"的枝头落着桂花,树下的人举着碗喝糖水,画的角落写着\"比明信片暖的地方\"。
那下午,穿校服的姑娘们在巷口摆了个\"桂花摊\",卖用\"信任苗\"花瓣做的香包。网红举着相机拍她们吆喝的样子,镜头里的蓝校服沾着金粉,像撒了层星星。有游客问香包多少钱,姑娘们就晃一晃手里的故事集:\"不要钱,给我们讲个故事就校\"
收摊时,故事集里多了好多新纸条。有位老奶奶写\"六十年前在港城当护士,今闻到桂花香,突然想起给我送过桂花糕的病人\";有个年轻人画了幅画,是他和妻子在\"拾光\"第一次约会的样子;还有个朋友歪歪扭扭地写\"我把零花钱埋在桂花树下了,给树苗买肥料\"。
思雨把这些纸条整理进故事集时,老周正在烤\"桂花全席\"——桂花糕、桂花酥、桂花糖藕,连给乐队准备的演出餐都撒了把新桂花。\"阿杰他们今晚要唱《青石板上的桂花》,\"老人擦着烤盘,\"听电台要直播,得让全港城都闻见香味。\"
演出开始时,\"拾光\"的后院已经挤不下人了。有人搬来梯子站在墙外听,有人趴在二楼窗台举着手机,连市政洒水车都停在巷口,司机探出脑袋跟着节奏打拍子。阿杰唱到\"信任是颗桂花籽,落在哪都能发芽\"时,突然有片桂花落在他的吉他弦上,弹出个清亮的音。
电台主持人在直播里:\"这大概就是最好的和声,人和花,花和老街,都在一个调上。\"这句话后来成了港城的旅游宣传语,印在地铁票背面,旁边画着\"拾光\"的灯牌和一棵开花的树苗。
秋末打霜那,\"信任苗\"的叶子开始泛黄。思雨给它裹棉布时,发现根部的泥土里冒出个芽——是去年撒的桂花籽发芽了。棠蹲在旁边数芽尖:\"这是'信任苗'的宝宝!我们叫它'拾光'好不好?\"
老周立刻给\"拾光\"搭了个迷你木架,比\"信任苗\"的架子还精致。\"以后啊,\"他摸着\"信任苗\"的树干,树皮已经长出了粗糙的纹路,\"这后院就成桂花林了,每个来的人都能摘朵花,带点香走。\"
那的预约系统里,有个备注特别长:\"从河北来,孩子要给'信任苗'的宝宝带礼物——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买的喷壶,要像思雨姐姐照顾树苗那样,照管弟妹妹。\"
思雨看着备注笑了笑,起身往吧台走去。刚烤好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给河北孩子留的山楂糖放在玻璃罐里,罐子上贴着张蜡笔画——是棠画的\"桂花家族\",\"信任苗\"站在中间,周围围着好多树苗,每棵树上都挂着个灯笼。
窗外的桂花又落了些,被晚归的人踩出细碎的香。思雨知道,只要这两株树苗还在长,就会有更多的桂花籽落在老街的泥土里,长出更多的树,开更多的花。就像此刻,预约系统的提示铃又响了,是个熟悉的号码,是那个从苏州来的老渔民,备注写着:\"带了新编的渔网结,给'拾光'当摇篮,让它在香里长大。\"
她拿起手机回复时,指尖碰倒了桌边的糖罐,金黄的桂花撒在吧台上,像在给每个要来的人,铺一条甜香的路。路的尽头,\"信任苗\"的灯笼正亮着,等着把所有的故事,都酿成下一个春的香...
第一场寒潮来袭那夜,思雨裹着棉袄蹲在\"信任苗\"旁,手指轻轻拂过已经开始泛黄的叶片。气预报今夜气温会骤降到零下五度,是港城十年来最冷的初冬。
\"棉布不够厚。\"老周蹲下身,粗糙的手指捻了捻裹在树干上的布料。老人突然起身,解开自己的棉袄扣子,露出里面手工编织的羊毛衫:\"用这个,去年我闺女织的,比棉布暖和。\"
思雨刚要阻拦,老人已经利落地脱下羊毛衫,露出里面洗得发白的蓝布衬衣。寒风立刻卷起他花白的头发,老人却浑不在意,心翼翼地将毛衣裹在\"拾光\"纤细的树干上。
\"您会感冒的。\"思雨急忙解下自己的围巾要给老人围上。
老周摆摆手,从工具棚里拖出几根竹竿和塑料布:\"搭个临时暖棚吧,我年轻时在北方种过果树,知道怎么对付寒潮。\"
塑料布在风中猎猎作响,思雨按住一角,看老人灵巧地用麻绳固定支架。月光下,老周的手背青筋凸起,指节处冻得发红,却依然稳稳地打着绳结。那双手烤过无数桂花糕,现在正为两株树苗搭建过冬的庇护所。
\"思雨姐姐!\"棠的声音从后院门口传来。姑娘抱着个热水袋跑来,羊角辫上沾着夜露,\"奶奶把这个埋在树根旁边,能保温。\"她身后,苏州老太太提着个竹篮,里面整齐码着七八个灌满热水的玻璃瓶。
暖棚搭好时,后院已经陆续来了不少街坊。便利店老板搬来库存的暖宝宝,一张张贴在塑料棚内侧;乐队主唱阿杰贡献出演出用的聚光灯,可以当暖灯用;连平日少言的修车铺老陈都默默送来个自制温控器,是用汽车零件改装的。
深夜十一点,气温持续下降。塑料棚上渐渐凝出霜花,思雨呵出的白气在灯光下像飘散的桂花香。老周烤了姜糖水,大家轮流捧着暖手。不知谁先开的头,人们开始讲起自己与桂花有关的故事。
\"我结婚那年,新房窗外就有棵桂花树。\"张阿姨的声音混着保温瓶里热水的晃动声,\"现在闻到这香味,还能想起当年掀盖头时飘进来的花瓣。\"
棠靠在外婆膝头,突然举起蜡笔画:\"我要把今晚画下来!暖棚是月亮船,大家都在船上保护桂花星星。\"
凌晨三点,最冷的时刻。塑料棚外传来细碎的脚步声。是城管郑带着热奶茶来了,制服外面套着件不合身的羽绒服。\"我老婆听你们在守夜,非让我送来。\"他不好意思地挠头,从怀里掏出包还温热的糖炒栗子,\"她怀孕后特别馋这个,分给守夜的孩子们吃。\"
蒙蒙亮时,思雨发现暖棚角落里蜷着个陌生身影。是个戴毛线帽的年轻人,正往笔记本上记录什么。见被发现,他腼腆地笑笑:\"我是那个留言'要换一朵花'的,带了故事来。\"他翻开笔记本,是篇关于候鸟迁徙的,\"我爷爷,桂花香是候鸟南飞的路标。\"
日出时分,第一缕阳光穿透塑料棚。人们惊讶地发现,\"拾光\"的嫩芽上凝着霜花,在阳光下像缀满了钻石。老周轻声:\"看,树苗在给我们回礼呢。\"
喜欢海盐味奶糖请大家收藏:(m.fhxs.com)海盐味奶糖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