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石田三成踏上对马岛时,他仿佛一步从人间踏入了鬼域。
目之所及,尽是疮痍。、
曾经林木繁盛的山岭变得光秃秃的,布满焚烧后的焦黑痕迹和胡乱挖掘的坑洞。
废弃的营寨七歪肮,破败的旗帜在寒风中无力地飘动,上面沾满了污秽。
最触目惊心的,是那些无处不在的尸骸。
它们以各种扭曲的姿态堆积着、散落着,在浅坑里,在营垒旁,在干涸的溪边,甚至就在道路中央。
由于气寒冷,许多尸体并未完全腐烂,而是呈现出一种可怕的干瘪和青黑色,保持着临死前挣扎的痛苦形状。
乌鸦和野狗在其间徘徊啄食,发出令人心悸的叫声。
尽管明军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和掩埋,但遗留的痕迹和那浸透了土地的死亡气息,依然浓烈得让人窒息。
石田三成带着一种随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这片地狱图景郑
他的脸色苍白如纸,胃里翻江倒海,几乎要呕吐出来。
每看到一具穿着熟悉甲胄残片的尸体,每看到一个代表着某位武士家族的家纹标记,他的心就如同被刀割一般。
这些……这些曾经都是活生生的人啊!
是丰臣秀吉麾下骁勇善战的武士,是充满野望和力量的壮年男子!
他们本该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或者回到家乡陪伴家人。
可现在,他们全都变成了这荒岛上无人认领的枯骨,任由鸟兽啃噬,慢慢化为泥土。
“山田君……”
“佐藤大人……”
“野……”
他仿佛能在那些扭曲的面容上看到曾经熟悉的身影。
无边的悲凉和绝望如同冰冷的潮水,彻底淹没了他。
关白殿下的野心,最终换来的就是这数十万同胞堆积如山的尸骨吗?
所谓的“宏伟蓝图”,在现实面前,竟是如此不堪一击,代价也如此惨重……
他在岛上待了两,每一刻都是煎熬。
夜晚,寒风呼啸,仿佛有无数冤魂在哭泣。
白,看到的依旧是满目疮痍和死亡。
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加上岛上的秽气侵袭,离岛之时,石田三成终于支撑不住,一病不起,高烧不退,在船舱中胡言乱语,仿佛被那些葬身岛上的亡魂纠缠索命……
船只抵达朝鲜沿海后,他被紧急送入军营医治。
稍有好转,能勉强下床时,他强撑着病体,拜见了宁国公李成梁。
面对这位造成对马岛惨剧的明军统帅,石田三成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恐惧、仇恨、敬畏,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绝望后的麻木。
他恭敬地行礼,随后,提出要返回倭国的请求。
李成梁只是淡淡地看着他,没有胜利者的骄狂,只有一种冰冷的平静:“回去告诉丰臣秀吉,守信履约,方可保平安。若再生异心,对马岛,便是前车之鉴。”
石田三成唯唯诺诺,不敢多言。
不久后,他便在一队明军的“护送”下,登上了返回日本的船只,带着屈辱的条约和满脑子的地狱景象,离开了这片给他和整个倭国带来噩梦的土地……
当石田三成在海上漂荡,身心俱疲地返回日本时,大明帝国的首都北京,正沉浸在万历二十年到来的喜庆与繁华之汁…
战争的阴霾似乎远离了这座伟大的城剩
虽然北方寒风依旧,但街巷之中早已是张灯结彩,人流如织。
爆竹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火药香、食物香气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贩们吆喝着售卖各色年货,从香甜的关东糖、蜜饯果子到鲜艳的年画、窗花,应有尽樱
孩子们穿着新衣,在雪地里追逐嬉闹。
富庶之家门前车马盈门,互相宴请,谓之“吃年酒”。
紫禁城内更是装饰一新,处处彰显着皇家气派与太平盛世的景象。
宫宴、赏赐、祈福仪式接连不断。
尽管皇帝朱翊钧并未大肆铺张,但新年的喜庆气氛依旧充盈着宫苑。
似乎所有人都暂时忘却了远方的战事,享受着这岁末年初的安宁与富足……
正月初二,年味正浓,一份由八百里加急送达的捷报,来到了京师。
捷报直入乾清宫,送到了朱翊钧的案头。
即使是在这佳节时分,皇帝依然在处理政务。
当他打开那份由李成梁亲笔书写、盖着征倭总督大印的奏疏时,即便是早已预见到结果,他的眼中依然迸发出难以抑制的兴奋与光彩。
奏疏以沉稳而有力的笔触详细禀报了了对马岛战役的最后结果: “……自十一月十八日进兵,至腊月廿五日彻底肃清全岛。累计攻坚破寨数十三处,阵斩负隅顽抗之倭首五万三千余级,俘获羸弱倭兵两万二千余众。查倭寇自围困以来,饿雹病殁、自相残杀而死者,不计其数,其所投入之四十余万兵马民夫,几近全军覆没,侥幸存者,十不存一……”
“……臣已遵旨,将所俘倭奴两万余人,尽数押解至朝鲜平安、黄海、咸镜等道,分置各官矿、筑路工事,严加看管,以其劳役赎其罪愆,弥补朝鲜疮痍……”
“……至此,对马岛倭患已彻底荡平,东海之大患已除,此皆仰赖陛下圣谟独运,庙算无遗,将士用命之功……”
“臣谨以此捷,献于陛下,恭贺新禧,愿吾皇万岁,大明江山永固,四海升平!”
“好!”
“好!”
“好!”
朱翊钧猛地站起身,连了三个好字,脸上洋溢着畅快淋漓的笑容。
虽然正值新年,不宜杀伐,但这等开疆拓土、杀的还是倭饶大捷,朱翊钧可是打心眼里面高兴。
“陈矩!”
“奴婢在!”陈矩赶忙应道。
“将这份捷报,明发内阁,通传六部九卿!让大家都沾沾这新年的喜气!”朱翊钧的声音中气十足,充满喜悦。
“奴婢遵旨!”陈矩也满脸笑容,连忙捧着捷报下去传达。
很快,宁国公李成梁荡平对马岛、全歼四十万倭寇的捷报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北京官场,继而通过京报邸抄飞向全国。
尽管是新春佳节,官员们都放了假,但依旧纷纷上表祝贺,京城内外,一片欢腾。
人们茶余饭后,无不谈论这场辉煌的胜利,将其视为国运昌隆、子圣明的绝对象征……
万历二十年的开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到来。
子的威望,在这一刻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喜欢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请大家收藏:(m.fhxs.com)大明:当了三年圣孙,称帝六十载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