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歹也是堂堂英国公府,父亲大半辈子积攒下来的家业。”李韶笑着道:“家里的事情,是要实打实的上手去操持的,不然,只是听着母亲,而不自己动手去做,如何学的清楚,学的明白?”
李复深以为然,认真点头。
“夫人掌家辛苦。”李复笑着拱手行礼:“只要是咱们这一大家子,跟佛寺没有沾染太多,那我就放心了。”
“从陛下即位以来,朝廷多有变动,每一项变动,虽对咱们影响不大,但是对陛下的影响很大,朝廷做什么不需要钱?国库没钱的话,陛下也是举步维艰,但凡见了钱,眼睛就没有不红的时候。”
“但是这两年内帑不是稍微富裕一些了吗?”李韶问道:“怎么又盯上寺院了?”
“都是你那故事闹的。”
到此处,李韶无奈一笑。
“国库是国库,内帑是内帑,不一样的。”李复道:“比起国库,内帑才多几个钱?”
“至于寺庙的问题,早发现早解决,总比到最后发现,尾巴大了去不掉要好的多,难不成,真要再来一次血流成河?”
“早发现这是早保那帮僧尼的命。”
“什么便宜都敢占,多大的胆子。”
“对了,不定过两,母亲就要到庄子上来看你了。”李复笑道。
“啊?”李韶惊讶了一下。
“不稀奇,一来是看你,二来,借着这个机会出城看看英国公府名下的田产庄子什么的。”李复道:“别等到时候真出了什么问题,再给牵扯上。”
“我都提醒的这么明显了,英国公府一定会有点行动的。”
李韶闻言,这才松了一口气。
皇宫中,百骑司的人陆陆续续的将消息送到了李世民的御案上,越是看,李世民的脸色就越是不好看。
“王德。”
“老奴在。”
“召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前来议事。”
“是。”王德躬着身子应声。
李世民想了想,最终还是将长孙无忌的名字也加上了。
“让尉迟敬德和程知节也来,另外,着人去东宫送信,不管现在太子在做什么,让他立即到两仪殿来听政。”
“是。”王德赶忙应声。
王德将消息传送出去,最先来的,是李承乾。
李承乾一身常服,来到两仪殿,恭敬行礼。
“儿臣拜见父皇。”
“高明,你来了,先坐。”
李世民指了指自己身边的位置。
然后随手将桌案上已经整理好的百骑司送来的消息递给了李承乾。
“看看这些吧,都是最近这段日子,百骑司查出来的。”
“越看越让人恼火啊。”
“阿耶已经着魏征和房玄龄杜如晦他们来两仪殿议事了。”
李承乾双手接过自家阿耶递给自己的册子,粗略的翻看了一下。
对于佛寺的事情,李承乾心里也有个大概,毕竟是当初一同跟李世民去的大兴善寺。
百骑司送往两仪殿的消息,他也略有所知。
还是王德亲自送到东宫去的。
“长安城内寺庙名下的田产土地,户部均有记录,儿臣查看对比过,百骑司调查出来的数量,跟户部有记录在案的数量,对不上。”李承乾道:“也就是,近年来,这个数量增加的不算少。”
“另外,百骑司所探查到的寺庙僧尼人口数量方面,跟官府记录在案的,也不符合。”
“这明,寺庙有藏匿人口之嫌。”
“另外,儿臣也让东宫的人微服去长安城中打探,寺庙香火众多,难不成,都是一箱子一箱子的攒起来了?又或者是,送给了谁家?”
“实则不然,佛寺与外联合,还有放贷的买卖在呢。”
“当然,这也只是其中一部分佛寺有这样的勾当,并非所有的佛寺,都是如此。”
“倒也有干净的,经得住查的。”
李承乾合上手上的册子,缓缓地道。
“儿臣觉得,佛寺的事情,的确不能放任不管。”
李世民面色严肃,微微颔首。
心里对自己的好大儿十分满意。
这个课业,他做的也不赖嘛。
不愧是自己的儿子,大唐的太子殿下。
父子正话间,群臣毕至。
“臣等,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免礼。”李世民抬了抬手。
“都坐吧。”
众人纷纷跪坐在殿郑
李世民的目光看向了魏征。
“玄成,可还记得前段时间朕跟你过的,佛寺的事情。”
魏征拱手应声。
“记得。”
“今日朕召集了诸位爱卿来两仪殿,也是为了佛寺的事情,玄成,你先与他们吧。”
“是。”
魏征明白,陛下,这是要开始了。
简单的将事情跟在场的众人一,几缺场就变了脸色。
因为,他们家中的家眷,也会去佛寺参拜,与大兴善寺,也有一些关联。
长孙无忌的面色尤为难看。
“这段时间,百骑司还查出了一些事情,王德,把这册子,先给魏大夫看看吧。”
在这件事上,李世民最为相信的,就是魏征。
因为百骑司查了这么多,也没查出魏征家中,与什么佛寺有什么关联。
在场的,魏征算是最干净的一个。
魏征越看,脸色越是不好看。
就百骑司所调查的这件事,也是桩桩件件,都踩在这位刚正不阿的魏大夫的底线上。
怎敢如此!
“陛下,北周武帝灭佛时,血流成河,陛下不想重蹈覆辙,就只能现在动手!”
魏征的态度十分强硬。
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灭佛的事情这才过去多久?
竟然又发展到了如今这般地步。
若非魏征乃君子,都想破口大骂了。
这真是给他们脸了。
坐在周围的另外几个人面面相觑。
这是.......
“玄成,将册子给他们看看吧。”李世民淡然道。
“是。”魏征应声,随后将册子交给了离着自己最近的杜如晦。
而后李世民也让王德拿了其他的资料,让几位大臣传阅。
“大兴善寺的功德簿,朕是亲眼所见,辅机,你赵国公府的大名,朕从未想过,有一,会如此出现在朕的面前!”
长孙无忌吓得直接跪下。
“臣知罪。”
“臣回去一定严格约束家中家眷,臣治家不严,请陛下治罪。”
李世民眯起了眼眸。
李承乾坐在一边,垂眸不语。
自己的这个舅舅啊。
都什么时候了。
还在阿耶面前耍这心思。
区区一个治家不严的罪名,就想着糊弄过去吗?
难不成,还不知道这里面的事情有多大吗?
也是,那本册子,眼下还没有到舅舅手里呢。
“治家不严?”李世民淡然反问:“辅机,你可要.......想好了再啊。”
长孙无忌低伏着,眼神里闪过一抹惊恐。
看完了册子的杜如晦连忙拱手。
“陛下,还是要给赵国公一个自辩的机会。”
李世民压下心中怒火,嗯了一声。
这件事,长孙无忌让他很是失望,但是毕竟是重臣,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即便是牵扯进去了,要如何处置这件事,实际上,心里也没底。
且看他怎么。
若是还拿着治家不严来糊弄搪塞,那就是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了。
李世民的声音低沉而缓慢,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看向长孙无忌。
“你确定,赵国公府只是‘治家不严’?”
长孙无忌的额头抵在冰凉的地砖上,冷汗顺着鬓角滑落。
隐约感受到,那册子里,不仅仅是百骑司查探寺庙田产那么简单。
李承乾坐在一旁,目光平静地注视着这一牵
母亲曾经过,舅舅向来善于权衡利弊,一旦舅舅手里有了权力,能够平稳压制住他,保持君臣之间的和平共处的,就只有阿耶。
母亲她,很是了解舅舅,也难怪当初阿耶登基之后,想要让舅舅做右仆射,母亲会那般反对。
在这方面,母亲的目光,放的很长远了。
“把册子给他看。”李世民指了指房玄龄。
那册子才从杜如晦的手里到了房玄龄手里,房玄龄看了一半。
抿了抿嘴,叹息一声,将那册子递给了长孙无忌。
“自己看。”
长孙无忌颤抖着伸手,翻开册子——只一眼,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那上面赫然记录着赵国公府与大兴善寺的往来账目。
“陛下!”长孙无忌猛地抬头,脸色惨白,“臣……臣冤枉!”
“冤枉?”李世民眯起眼睛。
“辅机,当初朝廷要收盐铁权,你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不管是出于什么考虑,朕念你这个情,但是在这件事上,你怎么这么糊涂!”
李世民一巴掌拍在了扶手上,一脸恨铁不成钢的模样。
长孙家还了盐铁权,和其他家一样,可以从别的地方给予弥补,但是万万不该和佛寺联系到一块去。
就那么缺钱吗?!
“今日两仪殿议事情,寺庙的事情,先放一放,你们各自家中的事情......”
“不,眼下,就不单纯是你们家中的事情了。”
李世民的目光扫视过众人。
魏征沉默不语。
要做成这件事,那么,眼前这些人,他们就要先将自家,从这件事里摘出去。
如何摘?如何平息?
如果不提前将事情做好,那么推进纠察寺庙,改善朝廷制度的事情,该由谁来经手?
“诸卿。“李世民的声音忽然缓和下来,却让众人脊背发凉,“今日召你们来,不是问罪的。“
“不管是名,还是利,都要清。”李世民声音冰冷。
“朕是在,救你们的命。”
尉迟敬德和程咬金这两个混不吝的,丝毫不在意皇帝的话。
毕竟,他们两家,也算干净,也就是自家夫人偶尔去寺庙烧香拜佛。
账本什么的,干干净净。
谁去烧香拜佛还不给几个香油钱了,都在正常范围内。
“朕给你们三日的时间,把事情都处理干净!”李世民的目光落在长孙无忌的身上。
李承乾起身,跪在软垫上,拱手行礼。
“儿臣请拟《自陈疏》,凡主动交代者,罪减三等。“
李世民看向李承乾,目光变得柔和起来。
这个台阶给的,够及时。
“臣以为,太子所奏请,正合适。”魏征拱手道。
他再直,也不能将所有朝臣都牵扯进去,这件事,本就不是什么非黑即白,非要搞个你死我活。
最终的目的,还是清查寺庙僧尼,而后促进朝廷律法改革。
在朝廷律法规定没有重新完善之前,朝臣们的过错,没有律法可依也不好处置。
魏征也不会想着将简单的事情弄的过于麻烦。
“多谢陛下。”长孙无忌叩首。
“朕知道你们这些人,家大业大,不管你们自己知不知道,回去之后,多加约束吧。”
“这几年,朝廷,国库,下,是什么情况,你们都是知道的,你们是要与朕一同开辟盛世的人,莫要自误。”
“不要让朕走周武帝的路。”
众人连忙应声。
“行了,除却你们的问题之外,寺庙的事情吧。”
李世民的脸色依旧不好看。
“寺庙的胆量,也不知道是谁给的。”
“是普度众生,朕看他们倒不像在普度众生,倒是在普吞民脂。”
“只一个大兴善寺,就隐匿佃户三百余户,田产四千顷——比朕的皇庄还阔气啊!”
“这哪里有一点导人向善的佛门净地的模样?”
魏征叹息一声。
册子上还有诸多以“消灾祈福“为名,让信徒“自愿”供奉财产的记录。
一条条,刺目如血。
“陛下...“房玄龄刚开口,就被李世民冷笑打断:“克明可知,关中旱灾之时,这些'慈悲为怀'的寺庙,明面上开了几个赈灾的粥棚,做做样子,背地里,粮食涨价,也有他们一份手笔,但是这份手笔出自何处?根源,真的是寺庙吗?“
“还有寺庙,质押幼童。”
此言一出,程咬金直接起身。
“陛下,我直接带兵围了他们!”
“程将军,稍安勿躁,咱们在此聚集最终目的,并不是要如何处置他们,咱们要解决的,是根源上的问题。”房玄龄安抚住程知节。
“是啊,寺庙之事,朝廷要管,而且,往后还要严加管理。”杜如晦点头应声。
“先前朝廷重修律法,目的就是要让朝廷,让百官做事,有理有据,有律法可依。”
喜欢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请大家收藏:(m.fhxs.com)大唐:天上掉下个铜板都得姓李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