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考的铃声像根绷紧的弦,在清晨的校园里炸开时,老灶台的卤锅刚熬出第一锅新汤。炎耀往汤里撒了把枸杞,红珠子在琥珀色的汤里打着转,像把散落的星星。“张大爷枸杞明目,”他用长勺搅了搅,“希望他们仨考试时,眼睛能亮堂点。”
灶台上摆着四个白瓷碗,每个碗里都卧着个荷包蛋,蛋黄凝而不流,是炎昭特意煎的“定心蛋”。“胡东东昨晚紧张得睡不着,”炎昭把碗摆得整整齐齐,“这蛋得让他趁热吃,补补精神。”
宇背着书包站在院门口,校服领口系得一丝不苟。“我去考场了,”他回头望了眼卤锅,“考完第一门就回来帮忙,你们别太累。”他手里攥着个布包,里面是炎耀塞给他的卤鸡爪,“啃着能静心。”
第一波考生走出考场时,日头刚爬到槐树梢。胡东东第一个冲到老灶台,书包带子歪在肩上,额头上还沾着点考场的粉笔灰。“最后一道数学题没做出来!”他往灶台上一趴,脸埋在臂弯里,声音闷闷的,“王师傅要是知道了,肯定笑我连算账都算不明白。”
炎耀往他手里塞了碗温热的枸杞汤:“先喝口汤,下午还有英语呢。”他往汤里搅了搅,“我当年模考也有题不会做,后来发现,把会做的做对,就够了。”
炎昭从灶膛里掏出个烤红薯,焦皮裂开道缝,甜香顺着缝往外钻。“给,”他把红薯往胡东东手里一塞,“你最爱吃的红心蜜薯,吃了有精神。”
陆续有学生涌过来,手里捏着准考证,脸上带着或喜或忧的神色。戴眼镜的男生推了推眼镜,最后一道物理题考的是“卤锅沸腾时的气压变化”,“幸亏平时看你们熬汤,琢磨透了,写得可顺了!”扎羊角辫的姑娘举着张画,上面画着个咧嘴笑的卤鸭,“我作文写的《老灶台的味道》,老师能得高分!”
那个总来的女生扶着老奶奶,往灶台上放了个保温桶:“这是我熬的米粥,给考完试的孩子们垫垫肚子。”她望着考场的方向,眼里亮闪闪的,“要是当年我考试时,也有这么口热乎的,不定……”老奶奶拍着她的手:“现在也不晚,你看他们,多有劲儿。”
中午的老灶台,成了考场外的“补给站”。考生们捧着热汤,啃着卤味,把考试的紧张慢慢咽进肚里。有家长来接孩子,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忍不住:“这比给孩子买补品强,吃口热乎的,心里踏实。”
下午考英语前,胡东东突然把炎耀拉到一边,从书包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纸包:“这是我昨晚偷偷卤的鹌鹑蛋,用你教的老卤汁泡的。”纸包里的鹌鹑蛋裹着酱色,圆滚滚的像颗颗玛瑙,“给宇和炎昭哥带几个,……吃了能记住单词。”
炎耀望着他泛红的耳根,突然笑了。这子平时咋咋呼呼,心里却揣着份细。他把鹌鹑蛋分装进袋子,塞给路过的宇和炎昭,两人接过来时,眼里都亮了亮。
最后一门考试结束的铃声响起时,老灶台的烟囱正冒着笔直的烟。四个少年背着书包冲进灶房,把试卷往灶台上一扔,就抢着系围裙。“我要做番茄炒蛋!”胡东东举着锅铲喊,“庆祝解放!”炎昭往砂锅里扔了块排骨:“炖锅大的,管够!”宇开始择菜,指尖的动作比平时轻快了不少。
暮色漫上来时,灶台上摆满了菜。番茄炒蛋的红亮,排骨炖藕的醇厚,凉拌黄瓜的清爽,还有胡东东卤的鹌鹑蛋,在灯光下泛着暖光。四个少年围坐在灶台边,手里捏着馒头,嘴里塞得鼓鼓的,没人提考试,没人分数,只聊着明要做的新菜,要去护城河野餐的计划。
院门口,家长和食客们看着这幕,都笑着不话。或许考试的分数有高有低,但此刻灶台上的香,少年们脸上的笑,比任何分数都珍贵。
老灶台的烟火,从不管谁考邻一,谁又发挥失常。它只知道,这些孩子考完了,饿了,累了,需要口热乎的。就像这锅排骨炖藕,慢慢熬,细细炖,把考试的苦,成长的涩,都炖成了暖,成了少年们往后想起时,嘴角会泛起的甜。
明一早,这里还会飘起新的香味,等着这些刚考完试的少年,在烟火里,把日子重新炒得热热闹闹,活色生香。
喜欢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请大家收藏:(m.fhxs.com)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凤凰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